【导语】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有效收集、汇集网络民意,是政府治理过程中一项极为复杂的施政技术和治理艺术

供图/CFP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通过倾听网络民意来推动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支撑。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网民结构的独特性和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性,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容易出现偏差,并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及时辨别,科学引导。

    主体特征:我国网民结构及表达分析

  网民主体特征决定了网络民意的表达与呈现,这也是网络民意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互联互通的网络传播背景下,当前我国网民结构及其言论表达主要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从年龄结构看,低龄化趋势导致理性思维能力较弱。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截至2017年6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2.1%。互联网向低龄化人群渗透是当前发展趋势之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日渐加深。由于低龄网民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认知社会和世界还不够成熟,对网络空间的传播特点掌握有限,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在网络言论表达方面呈现明显的非理性特征,极大地降低了其言论作为有效社情民意的价值含量。

  从文化水平看,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盲从心理严重。CNNIC报告显示,在学历结构上,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7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9%、25.5%,网民继续呈现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低学历网民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网上面对争议性话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愿意选择跟随大众的观点或者附和强势的声音,在网络上产生从众行为,这在网络匿名的环境下表现尤甚。

  从用网习惯看,社群化传播构建起网络“圈层藩篱”。近年来,网络新媒体成几何倍数增长,使得社群化分享、圈层化传播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发展特征。最典型的是微信社交平台的发展,其私密性、强关系的传播特征将各类圈子分层抽离,进而形成一个个内核稳定、链接紧密的社群。当前,网民已经对其所在的圈层文化产生了一定依赖,乐于在其中表达和分享,参与网络集群行为。这种网络“圈层藩篱”使得外界的声音进不去,而其内容可能形成强大的话语能量和动员力量,从而产生一定的舆情风险。

  从收入结构看,中低收入者占主体致负面情绪易激发。CNNIC研究报告显示,在收入结构上,月收入在中等水平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截至2017年6月,月收入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分别为15.8%和22.9%。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增长,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人群较2016年底增长2.1个百分点。中低收入者占据主体,容易带来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等问题。

    问题检视:网络民意失真的具体体现

  网络民意就是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表达、实现出来的社会公众的思想、舆论的趋势和导向。当前,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有效收集、汇集网络民意,是政府治理过程中一项极为复杂的施政技术和治理艺术。然而,由于我国网民结构的独特性、网络民意表达的复杂性,当前网络民意失真的问题非常突出,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回声室效应促成单一、极端的网络民意。回声室效应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一种信息、观念或信念经由反复传播而得到加强或放大,导致与之不同的或者具有竞争性的信息、观念或信念受到审查、被加以否定或无法得到充分表达。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形成一定程度削弱了“回声室”效应,然而网络社区半封闭的传播特性使得这种效应有反弹之势。由于虚拟社区更多建立在相同兴趣、相似价值诉求的基础之上,网民听到的都是对某一观点的不断强化和最终认同,而不愿意去吸收不同意见以实现社会共识。可以说,基于回声室效应呈现出来的民意具有趋同性、单一性、极端性。

  第二,沉默的螺旋效应损害网络民意的质量。沉默的螺旋效应是指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产生的从众趋同心理,强调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由于大量网民群体年轻而盲目,价值信念还难以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他们缺乏温和的讨论耐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也不善于融进倾听不同声音的氛围,这助长了网络言论的暴戾之气。正是由于舆论环境的粗俗浮躁性,在针对某一问题和事件的探讨过程中,网络的自由、开放、平等、协作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促进持不同意见的网民进行客观积极的交流,他们感受到舆论的压力较大,对孤立的恐惧也很明显,这使得沉默的螺旋效应被放大,助长了少数观点的膨胀,让更多的民意泯于沉默,主流民意被“隐身”。

  第三,网络水军产生大量虚假的网络民意。网络水军通过网络平台制造大量虚假言论,以数量优势压倒异己观点,混淆民众视听,实行“舆论绑架”,借此获得报酬。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集中,加之国际关系复杂,网络水军借此打着“反腐”“揭黑”“仇富”“爱国”等旗号影响民意,甚至在一些网络投票过程中都存在购买水军刷票的行为,由此产生虚假的民意调查数据。

  第四,群聚效应导致网络民意失衡失真。群聚效应指的是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到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群聚效应在意见人士的粉丝圈、基于兴趣爱好组成的网络小组和论坛、基于共同权益组成的网络圈群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并产生带有群体特征的民意倾向进而产生网络群体行为。群聚效应促使网民针对某一类观点或者意见诉求容易形成“一边倒”的发展态势,对异己观点“群起而攻之”,丧失了理性思考的空间。特别是被个别网络公知或者敌对势力绑架后,群聚效应产生舆论声浪,网络民意变得失衡失真,丧失了该有的参考价值。

    对策建议:获取真实网络民意的途径

  针对上述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出现偏差的各种问题,主管部门要善于寻求解决方案,最大限度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网络民意,达到利用民意促进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

  第一,建立基层民意探测系统,打捞“沉没的民意”。社情民意不应局限于网络上所呈现的言论观点,还要善于去捕捉和收集网络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民意。宣传、网信部门可以在辖区范围内建立基层群众数据库,通过与通讯公司合作,开发民意调研客户端,辅以积分和流量赠送等鼓励措施,吸纳较大数据量、各行业的社会民众成为客户端使用者,在特定专题的民意调研中就可以通过向用户批量发送调查问卷来获得各行各业人员的声音。

  第二,完善舆情甄别研判机制,吸收“真正的民意”。正确做好网络舆情的甄别研判至关重要。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建立24小时不断档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人工值守和软件检索相结合,及时发现网络舆论中的新动向;另一方面,要横向纵向联动,邀请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专家、网信工作队伍中的实干专家以及新媒体一线工作者,针对网络舆情新情况及时开展“会诊”,甄别网络舆论中的真实、理性的声音以及虚假、偏激甚至被操纵的声音,研判网络民意中的主流和边缘声音,从而获得真正的民意。

  第三,加大造谣传谣批驳力度,防止“带偏的民意”。要加大对网络错误言论的辨析和批驳力度,营造科学理性的舆论环境。一方面,个别舆情事件中发现网络话题炒作时,应及时发布澄清公告,披露不法行为的真面目,特别是针对事件中出现的网络谣言,主管部门要主动发声、积极辟谣,引导受众提升识别谣言的能力,防止民意被谣言带偏;另一方面,针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要敢于斗争,勇于亮剑,对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辨析批驳,提高广大民众的辨识能力。

  第四,融入“直接利益相关群”,获得“有效的民意”。在特定的网络话题中,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往往形成庞大的“围观者”“跟帖者”队伍,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吸收无直接利益相关者中的有益成分是必要的,但对于某个事件的妥善处理根本上要解决好直接利益相关者的问题,从直接利益相关者当中获取“直接民意”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根据社会化媒体时代圈层传播的特征,网络舆情工作者、社情民意调研人员要善于打破“圈层藩篱”,融入各种专业领域的网络社区、不同阶层和群体组成的网络社群,从网络群落的日常交流中感知民意,获取民意,让最真实的民意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有力参考。(严小芳: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参考文献

  1.胡泳:《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6期。

  2.周倜:《网络群体事件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视听》,2015年第6期。

  3.李云雅:《从“网络水军”看网络把关人的缺失》,《青年记者》,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