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点兵何以引燃舆论场

——“朱日和阅兵”走红网络的路径分析

  建军节前后,网络舆论场很“燃”,“扬我军威”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虽然历年建军节举行庆祝活动已成为惯例,军队也会因此成为媒体镜头聚焦的重点,但相比以往,今年的建军节不仅走出了军营和军粉圈,更走进了普通网友的视线之中。这种全民点赞热议的正面舆论氛围,显然不仅仅只和建军9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有关。

  沙场阅兵 燃爆全网

  朱日和阅兵前舆论似乎并未下太大力气造势。7月2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参会的军委人士面对媒体根据坊间猜测提出的求证问题,仅回答了“关于其他纪念活动,将根据准备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发布信息”。7月29日晚,《新闻联播》中关于即将举行建军90周年阅兵的新闻不过百余字。当晚,所有信息传播渠道均用“重磅”一词来形容这条简短的消息。30日的阅兵收视盛况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全国共37个上星频道同步播出,1.91亿人通过电视观看。

  沙场阅兵预告低调亮相《新闻联播》的7月29日晚,人民日报客户端一款为建军节开发、名为“穿上军装”的H5互动游戏推出后就迅速在朋友圈刷屏。网友纷纷将自拍照上传到游戏中感受不同年代自己的“军装”风采。次日更是与朱日和沙场阅兵一起,成为当天的话题热点。据官方数据显示,7月29日刚推出该款H5产品后浏览量就迅猛攀升,7月30日24时,浏览次数突破6000万,之后呈现井喷式增长,7月31日17时,浏览次数突破2亿,8月1日24时达7.31亿。截至8月2日17时,该款H5产品的浏览次数累计8.2亿,独立访客累计1.27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值高达41万。

  微博和主流媒体三天内的话题热度也不输于微信。截至8月2日,微博围绕建军节开设的三个话题@央视新闻 主持的#沙场点兵#、@人民网 主持的#同心共筑强军梦#以及@军粉主持 主持的#八一建军节#,阅读量总计分别为5.9亿、2.4亿和3.6亿,参与讨论量总计过百万。

  精彩话题 全媒解读

  按照“五年小庆十年大庆”的惯例,此次建军节系列活动能够获得万众瞩目,的确有建军9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的因素。但从自媒体中各路网友主动参与的情况来看,除了节点的把握,还有其他因素值得探究。

  此次阅兵的朱日和训练基地对于普通网友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关键词。但实际上,在阅兵前,该地区已经在“军粉”圈内为网友所熟知,特别是在弹幕视频网站中,朱日和基地以往的演习视频片段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网友对军事演习中的红蓝军设置显然也非常熟悉,加之建军90周年的特殊节点,此次的阅兵几乎达到了全年龄层覆盖的效果。

  除了“网红”朱日和,沙场阅兵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围绕着阅兵意义、演习特点、武器装备、军改成绩等众多话题,媒体展开了多方位的解读,每一个热点解读都能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微信公号“侠客岛”阅兵相关的三篇解读文章全部达到“10万+”级别。

  以“燃”为核心的表达方式成为7月30日到8月1日的舆论场中最明显的集体情绪表现。虽然这主要是由于军事演习本身的特殊性质,但积极外向的情绪在舆论场中也有着相当大的感染力。重大事件的传播推动了正面情绪的扩散,而正面情绪的感染反过来又让更多的网友产生了对国家大事深入了解的兴趣。

  2017年建军节的庆祝活动实现了全媒体、全人群的覆盖。电视覆盖了网络使用频率不高的人群,而人民日报客户端的H5游戏、微博、弹幕视频网站以及其他社交媒体赢得了众多互联网受众,加之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论坛的相关讨论,营造出了浓厚的庆祝建军90周年的积极舆论氛围。

  把握规律 成就精品

  在网络舆论场,“沙场阅兵”显然已经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究其原因,它不仅契合了社会心理,同时也符合传播规律,并在节点把握、议题设置、解读视角等方面都做足了功课。

  沙场阅兵的“警钟效果”。信息传播过程中,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警钟效果”。沙场阅兵结束后,国内外媒体开始对阅兵所透露出的信号进行盘点,其中,关于中国军队建设、军事实力提升的解读是主流。但也有部分别有用心的媒体借题发挥,有台湾媒体称在央视直播画面中发现,朱日和训练场“惊见”酷似台湾“总统府”建筑。在此歪曲误读下,造成了部分台湾民众的恐慌。而实际上,同样的解读在2015年就出现过,针对此类煽风点火式的言论,军方第一时间予以回应。此次台媒煞有介事地“炒冷饭”,也遭到了爱国网友的有力回击。如此论调,一方面是为了撩拨情绪,一方面则体现了“台独”分子的恐慌心理。沙场阅兵实际上也是向那些分裂分子敲响警钟,任何企图割裂两岸关系的想法与伎俩都是痴心妄想。

  “首因效应”下的内外共识。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从国内政治环境来看,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及军队改革成效显著,军队反腐工作捷报频传,军心士气空前凝聚,这就为涉军事件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而从国际形象上分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特别是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一向倡导的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使国际舆论能够对中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此次沙场阅兵,让外国民众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并在外国网民中圈粉无数,这正是由于我国前期外交工作中所树立的良好形象,才能够获得国际舆论的认同。

  媒体产品产生的“情景代入”。现实生活中,设置的议题如何能唤起民众的共鸣,需要营造必要的情景,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人民日报客户端所推出的“军装照”H5产品,恰恰实现了场景与社会心理上的匹配。在阅兵前夕,这样一款老少皆宜的新闻产品,抓住了自媒体的传播规律与传播节点,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唤起了民众内心深处对我国军队建设的骄傲和对军人的憧憬,成功实现了阅兵前期、中期、后期的传播井喷态势。

  积极议题设置契合“平民视角”。从沙场阅兵结束后的网络舆论反馈来看,网民纷纷为我国现代化军事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点赞,主流媒体则充分把握传播的时、度、效,从平民视角出发,积极设置议题。如《连云港小伙接受“沙场点兵”》《沙场阅兵有咱洛阳小伙》《90后阅兵走红》等系列平民化的议题设置,吸引了各地区、各年龄段人群对阅兵的持续关注,不仅激发了网民的讨论热情,也为建军90周年舆论场提供了积极的议题。(马莉莎:《民主与科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