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京津冀绿色发展看河北”媒体团在河北坝上闪电河湿地公园进行探访。图/本刊记者 杨洋 摄

  好山好水,魅力河北。这美丽的山水既是天赐的礼物,更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远见与作为——崇礼人“绿色办奥运,做好东道主”的自豪承诺;沽源人“坚持湿地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的勇气担当;塞罕坝“望海楼”夫妻11年“看好这片林,守好这片山”的默默坚守……

  2017年8月14日-18日,“京津冀绿色发展看河北暨第十四届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河北行”活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启动。本次活动是河北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次集体采访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指导,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网信办主办。来自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全国近40家重点媒体和商业网站的50余名记者编辑以及知名自媒体代表齐聚张家口,共同见证近年来河北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

  探寻绿色故事 传播绿色精神

  活动期间,记者编辑奔赴张家口大境门、崇礼长城岭、沽源闪电河、塞罕坝等多个地点进行采访,一路观察,一路探访,去寻找这片绿色背后的故事。

  “在蒙冀交界之处,有一片茂密的林海——它就是塞罕坝。55年间,它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如今包含6个林场、112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80%的‘天然氧吧’,成为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人民网的刘凡在来塞罕坝采访前,他的父亲告诉他,这里风沙大、天气冷。来之后,他看到的却是满山林海和大片绿洲,塞罕坝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在最初的采访中,记者编辑总围绕一个“绿”字展开,随着报道的深入,他们发现,塞罕坝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几代人对于生态建设的不懈努力。“如果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塞罕坝林场建设的伟大实践目标,那么‘愚公植林’的奉献就是塞罕坝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记者,不仅要从这次采访活动中,学习了解塞罕坝55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传播塞罕坝精神,让绿色发展的理念遍地开花。”刘凡感慨道。

  当随行的大巴走到河北张家口崇礼至沽源高速路段时,一声“快看,窗外!”惊醒了睡梦中的中国青年网杨青山,他向窗外看去,瞬间被震撼,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蓝天、白云、青山尽收眼底。他有感而发,“绿色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实际行动,不是一代人、一段时间的事情,而是一种长远的传承,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负责和一种榜样。”

  这次活动给了大众网的仇晶一个重新认识河北的机会,让她看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五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河北。“崇礼、沽源、塞罕坝……每一个采访点的美景千差万别,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地区的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对于生态保护的决心是坚定的,对于生态建设的成果是珍视的,对于区域生态越来越好的现状是自豪和骄傲的。”

  创新报道形式 图文影音唱响“燕赵之歌”

  在这次活动中,网媒人不畏高温、昼夜奔波、深入一线,他们各展所长、创新报道,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和特色,用心用情用功采,出新出彩出亮点,制作出一批可感、可视、可听的融媒体作品,用图片、文字、直播、H5、航拍、微视频等报道形式,图文影音唱响“燕赵之歌”。

  《做“森林的眼睛” 探访塞罕坝的夫妇“望海楼”》《塞罕坝一线护林员:每天10小时巡查万亩林场》……出自光明网李政葳之手的这组报道,文字、图片、短视频,一应俱全。与之前多次走基层采访的经验相比,在这次采访报道中,他把每一篇文字、图片报道都配上了一段短视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报道方式、实现立体化传播,也更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要求,彰显移动互联网时代网媒记者编辑的创新意识。”

  在三道河口林场,以吐力根河为界,一端是机械林场的郁郁葱葱,另一端是植物稀少地表裸露的沙地。新华网的王立鹏航拍的组图报道《航拍塞罕坝机械林场 百万亩林海记录三代人的艰辛》让这种对比更加明显。“航拍这种形式可以让受众更客观也更直观地感受到美、震撼和差异。我们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多角度展现河北绿色生态的进程,丰富绿色河北的报道方式和立体化传播。”

  来自北京时间的金楠、关鑫在本次探访活动中分工协作,一人负责摄像,一人负责无人机航拍、视频剪辑。最终发布的两篇稿件《守护一方湿地 河北沽源让绿水化金山》《航拍塞罕坝:绝佳视角看林海 春风十里不如你》总阅读量超过170万。

  双脚踏进基层,用脚丈量时代。一周以来,媒体团奔走河北多地,探访近年来河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河北绿色发展的迷人魅力。在活动结束回程的路上,来自凤凰网的段然行之表示,“这次釆访,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新闻宣传教育课,使自己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土地,贴近创造绿色的人民,也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洗礼和净化,更加增强了新闻宣传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文 / 本刊记者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