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四川阿坝,中国国际救援队分四组深入九寨沟灾区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供图/CFP

  翠海叠瀑、瑶池碧水,那个蕴藏着醉人美景的人间仙境——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在8月8日21时19分发生了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举国震惊,全民心系。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核实九寨沟7.0级地震灾情,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疏散安置好游客和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目前正值主汛期,又处旅游旺季,要进一步加强气象预警和地质监测,密切防范各类灾害,切实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抓紧核实灾情,全力组织抢险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加强震情监测,防范次生灾害。

  生命为号,灾情为令。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四川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科学指挥,社会各界及时驰援,当地群众和游客守望相助,让世界看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有序有力地进行抗震救灾行动。

  在这场抗震救灾行动中,互联网力量全面彰显。新闻媒体反应迅速,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发布权威信息、传播正能量,在抗震救灾关键期形成强劲有力的舆论声势。面对各路谣言,政务微博、媒体及时辟谣,让真实信息跑赢谣言。互联网企业纷纷伸出援手,助力灾区,互联网公益再次发挥积极作用。

  传播力量,第一时间生动记录现场

  九寨沟地震后,灾区塌方不断。乱石飞泻处,一名武警战士正“逆行”冲向正在塌方的位置……

  8月11日,这张被镜头定格下来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网友纷纷点赞这位涉险英雄,称其为“最美逆行”“最帅背影”。这个最美逆行的主人公是谁?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快,《“最美逆行照”火了!他的回应让人感动》《对话“最美逆行者”:部队都在往上赶,我只是被拍进照片而已》等报道纷纷出炉,并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在牵动人心的灾情中给人们传递出信心和希望。

  快速理性反映灾情,温暖细节中见情怀,对各路媒体而言,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实战场”。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立即启动“突发”模式,及时报道灾情,为抢险救灾做好信息沟通和正面舆论引导工作。

  相较于以往的灾难新闻报道,融合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的短视频资讯成为这次新闻媒体的报道主力之一。在震后通信、交通受阻,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报道的情况下,短视频资讯成为外界了解灾情最直观的信息形式。在移动端,人民日报、闪电新闻、封面新闻等客户端很快进行了地震专题的图文直播和短视频资讯报道。澎湃新闻、新京报“我们视频”、成都商报等客户端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内,结合网友上传视频先后制作了多条包含片头片尾、字幕信息的短视频资讯新闻。这些短视频用连续全景式的展现让突发新闻报道变得更具现场感。

  从前方记者的一手信息,到各个部门采访的道路现状、救援状况、次生灾害、救援过程、保险赔偿等内容,这些信息都汇入了中国青年报社“融媒小厨”的全媒体端口。《求救!170多游客被困九道拐》《中青报记者深夜连线九寨沟被困游客,一小时获救》……很快,这些通过全媒体力量及时传递出的独家信息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地震报道中,“融媒小厨”所生产的图文、视频、H5等作品数量超过百件。中青在线总编辑闵捷表示,与报社传统上成立专门的报道组不同,“融媒小厨”是官微、时政、军事、经济、科技、摄影、技术、视频、融媒体工作室及所有渠道、平台同步启动。

  值得一提的是,首条九寨沟地震新闻竟是机器人所写。速报参数、震中地形、人口热力图、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产出说明、一张地震参数图、四张地形图,由国家地震台研发的机器人用25秒时间写出的这则540字速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机器人入驻推送平台,在地震信息报告完成之后,几秒内就可以覆盖大量民众。高效推送可以使当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地相关资讯,为赢得黄金避险时间争分夺秒。

  震后48小时是舆论关注地震最高的时间段。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14时,网络上有关四川地震的信息达到618468条,其中新闻79477篇、纸媒2452篇、App新闻35310篇、微信60483篇、微博393056条(含转发微博225887条)、论坛17159篇、博客1530篇、问答1871条、视频7403条。

  2017年8月11日,在九寨沟抗震救灾一线,一张“最美逆行”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武警阿坝州支队十三中队战士张国全。供图/CFP

  理性力量,合力打赢谣言狙击战

  “地震云”是地震预警?地震导致楼房严重倾斜?地震局救援中心发送捐款短信号召捐款?长海溃坝,九寨沟的水要冲到县城?余震将波及西安、兰州、西宁等地?……

  非常时期,往往也是谣言满天飞的时候。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如此,九寨沟地震也不例外,地震发生后,各种关于地震的谣言纷纷在微信群、朋友圈及自媒体上发酵。不同的是,这一次很多谣言刚一浮现就被迅速“团灭”,政务微博的权威发声、主流媒体的充分报道以及理性网友的积极抵制,合力把地震谣言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

  政务微博及时传达政府部门的救灾工作状况,实时反馈灾区情况,迅速填补了灾情信息真空。在本次地震发生后的一小时内,@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四川省地震局 等权威地震发布平台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为广大网友了解灾情、遏制谣言传播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微九寨@平安九寨@阿坝公安@阿坝微博@中国阿坝州发布 等官方政务微博都就灾区救援、医护、景区排险、游客疏散、县城状况、交通协调和电力保障等信息做了及时推送。

  主流媒体轮番发布大量一手真实信息,实时播报灾区动态和辟谣消息。针对连续强震,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对地震问题进行解读,向网友普及地震知识,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可能发生的谣言。《人民日报》刊载的《谣言别信!关于九寨沟地震的N条真实情况在这里》《“九寨沟地震”捐款返双倍?这些传闻不能信》对网上谣言进行及时有力的回击。许多网民了解实情后,在网上发帖说明事实真相,引起强烈共鸣,众多网民纷纷跟帖,对谣言进行抨击,“不传谣、不信谣”从一种口头倡导变为自觉抵制。

  针对这场全民的谣言狙击战,《新京报》发文评论,“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往往相信着自己的所信,但这一次九寨沟地震事实跑赢了谣言。这一切,既凸显了公众传播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媒体的及时介入和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无阻。”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截图。

  爱心力量,互联网公益传递正能量

  天灾无情人有情,每一次天灾都击疼着大地,也让人与人得以并肩站立。而互联网,让心与心之间靠得更近。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节点,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快了打造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步伐。这次九寨沟地震,互联网企业再次行动起来,发起公益赈灾活动,投入灾后救援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进行网络寻人、获取震区信息,捐款救助以及提供网络捐款的渠道,还有电商物流与救援队等专项服务。

  新浪微博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发起#公益救援在行动##心系震区风雨同行#等话题,开通募款通道,并以“九寨沟7级地震公益行动汇总”为专题,将权威机构、社会组织、明星名人及广大网友在微博平台上的爱心行动进行汇总推送,传递公益正能量。特别是微公益利用“星光公益联盟”这一品牌,引导明星们在微博上积极发声、捐赠,运用明星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公众广泛关注、有效参与,凝聚各方公益力量支持救灾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仅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微公益发起的“九寨沟地震紧急救援”项目,就募集善款超过250万元。

  京东物流西南分公司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积极开展精准救灾和快速有效的救灾工作。京东App上线“驰援九寨”公益入口,为灾区募集急需的面包、雨衣、手电筒、药箱、帐篷、棉被等物资,并推送给京东用户。募捐项目上线48小时,即筹集2万余件生活必需品,近7000名网友共捐赠40余万元,并于8月12日运抵灾区。

  在地震救援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与震区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并确保他们的安全。今日头条紧急上线“九寨沟7级地震寻人平台”,通过平台可以选择“我要寻人”或“帮助寻人”,以及在“平安墙”中搜索或自报平安。同时,今日头条还将相关寻人、求助信息同步给救援力量,以便他们在当地开展救援工作。截至8月14日,已有近万人使用寻人服务。

  8月10日上午10时许,网媒记者随机组人员一起飞赴九寨沟震区上空,从6000米高空俯瞰震区大地。带着万众的牵挂,各路媒体数次通过实地探访及航拍,细细触摸九寨沟的伤口,见证她震后更加令人震撼、令人热泪盈眶的坚强。不幸中的万幸,地震后的九寨沟虽然伤痕累累,但依旧美丽动人。(文 /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