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杜赢,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一年半前相比,判若两人。

  27岁的小杜,是“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宁德赤溪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三年前,满怀憧憬的他带着女友回到了赤溪,但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他,他凭一己之力一时难以打开局面。摇一摇头、欲言又止——这是一年半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他家时小杜的模样。

  现在完全不同了——“生意真的特别好!”原来,赤溪村党总支得知杜赢遇到的困难后,主动登门,帮他在村内协调土地,办起了茶叶加工厂,“今年比去年多卖出1万多斤茶”。

  这只是一个缩影,赤溪村正“实”字当头、“干”字为本,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地处闽东大山深处的赤溪村山好水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九鲤溪绕村而流,可就是“平地太少”,难为了已经摆脱贫困、正在谋求更好发展的赤溪人。

  就在杜赢办厂用地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黄中和也从上海返回家乡赤溪,与村里另外两个伙伴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准备发展食用菌项目。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也是缺地。

  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与黄中和、村民们反复商量,终于“磨”出了一个大家都愿接受的方案:村委会代表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10亩地,投资建成食用菌大棚,再将大棚租给合作社,每年租金8万元。合作社请来技术人员应用新式种植法,再以每人每天150元的工资雇请村民,一道参与食用菌项目建设。

  结果如何?“效益非常好!”黄中和乐得合不拢嘴,“每个月出产三期,每期8000多斤。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产品质量有保障,不用出闽东,周边两个县就能销售一空。每斤平均售价5元,比以往村里各家各户自己种的高出一倍。”

  两年前,总长19公里的杨赤公路建成通车,赤溪村到高速公路口只需20分钟。打开山门游客来,赤溪人初尝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如今,赤溪村与宁德福鼎市旅游发展公司合作,村里的游客中心、风雨廊桥、玻璃栈道等项目都已开工,赤溪人吃旅游饭的胃口更大了。

  去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牵挂和勉励的一幕幕,赤溪人历历在目。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当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赤溪人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用实际行动为十九大献礼。”杜家住说。(记者 赵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