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图/本刊图片库

  回忆起创业的动机,知乎创始人、CEO周源仍然很兴奋。“为什么”是周源创立知乎的出发点, “一个好问题比好回答更让人印象深刻。”问题产生后,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是周源思考的第二点,“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讨论社区,让产生信息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进行连接,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后来,他口中的这个“高质量社区”被大多数用户认可,甚至被评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微博之乱耳,无微信之劳形”。事实上,周源并非一开始就稳扎稳打。在创立知乎前,周源写过代码,做过记者,在创业失败后一个人去了西藏。在小旅馆里复盘创业过程时,他找到了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即“假想需求”,把别人给的建议当作了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基于这些假想的需求去做产品,结果离用户越来越远,离真实的需求也越来越远。

  后来,他严格按照用户需求经营知乎。知乎的定位决定了其发展途径与其他应用不同,比起流量和总用户数,社区文化、核心用户这种需要耐心积累的软性指标才是关键。严把质量关,导致知乎的用户数增长较为缓慢。从2010年创业到现在,知乎用7年时间积累了6000万用户,而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7.31亿。

  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周源坚持用文火熬汤,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按照知乎的节奏发展,坚守知乎的价值选择,为知识付费的早期市场打牢地基。

  用户选择催生知识付费

  《网络传播》:2016年知乎似乎加大了提供知识付费产品和服务的力度,为什么?

  周源:首先,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如果用户不需要,那你提供再多,可能也不会有人买单。其次,从消费升级来看,人们愿意去选择更有品质的东西,更有目的性地获取信息。比如,在一个旅游地点应该怎么玩,三十岁左右的人怎么买保险,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提供一个匹配的方式,把那些对问题有帮助的信息生产出来并连接到一起,就会符合用户的需求。以后,甚至知识会变成一种服务,比如说光获得信息还不够,是否能提供一些咨询服务。最后,从客观条件来看,移动支付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过去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环境变得更加成熟,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加完备,这对应用端和消费端的促进效果非常明显。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知识付费不是知乎选择的,而是我们看到用户有这个需求,顺着用户需求推出了相应的付费产品。如果没有真实的用户需求,那就相当于自己造需求,自己造的可能是一个假需求,往往不一定靠谱。知乎从用户需求出发,不断进行产品迭代,通过创新的方式,提升用户的体验,这就是我们做知识付费相关产品的思维脉络。

  《网络传播》:什么样的知识值得付费?

  周源:这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在一个市场机制下面进行筛选,让用户打分,然后才能形成与消费端不断匹配的市场机制。在知识付费的大趋势下,知乎要做平台性的工作,比如我们推出的消费者“七天无理由退款”功能,是从整个市场变得更加良性、有保障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从大的行业来看,现在的知识付费市场还属于早期,我们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希望能够把它培育成一个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市场。

  《网络传播》:知识付费是当下流行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这种知识获取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

  周源:当知识的连接能力很强、成本很低的时候,它就会带来好结果,因为用户的真实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了解答。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这还是一个早期市场,它的用户习惯、工具端以及产品形式都在不断形成之中。早期阶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地基打牢。比如说评价体系,既然用户提供的是付费知识服务,那就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用户的评分可以帮助未来其他消费者进行决策。长期来看,它对整个市场的健康机制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外,“七天无理由退款”不就是商品交易的特质吗?如果说用户在消费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站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考虑?在早期,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积极地看待。

  就知乎而言,面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消费者体验不好、跟预期不符,我们的态度是迎难而上,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市场的匹配、信用体系的建立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做这些事情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一直做下去,它一定会变得更好。

  知乎出版物。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 摄

  社区自治确保良性发展

  《网络传播》:知乎几乎没有任何激励机制,但用户的参与度却很高,为什么?

  周源:知乎是一个大家可以良性讨论的平台,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灌水,反对网络暴力,反对八卦谣言。知乎很早就有了非常严谨的社区规范,比如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不问动机,只看事实;支持观点碰撞,禁止人身攻击等等。此外,还有配套的举报产品、评论折叠产品、回答折叠产品,以及自动处理低质评论和垃圾信息的智能机器人等。

  知乎始终倡导用户在平台上进行认真、专业、友善的交流,建设良好的平台网络生态,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我们希望就像在真实社会一样,看到不合时宜的行为,人人都可以提醒或阻拦。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让优质的用户和优质的内容长期沉淀和活跃,最终让用户从中受益。

  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用户的力量。知乎是一个激发良性行为和善意的地方。比如,有个用户在知乎站内进行了4万多次的举报、3万多次的公共编辑,而类似这样的用户在知乎还有很多。在知乎,每个人既是收获者,也是贡献者。

  《网络传播》:知乎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经典问答,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现在很多回答却不如之前那么经典了?

  周源:首先,知乎不是媒体平台,知乎上的所有内容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其次,无论是回答还是文章,知乎并非刻意追求一个经典的问答,不一定非像文学作品那样流芳百世,知乎的价值是要给不同的用户提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的运行方式是通过用户的真实提问,再以“投票反对”和“没有帮助”的排序方式进行筛选和沉淀。我相信经典,但经典并不是知乎所要追求的东西,只要有用,只要能够帮助别人,知乎的内容就有价值。

  《网络传播》:现在有一些网络写手会在知乎上编一些故事,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源:在互联网上有很多东西是很容易赚流量的,比如八卦、爆料、讲段子。如果我们因为这些东西更容易带来流量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肯定会伤害到知乎的根本,那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八卦谣言类的内容,反对网络暴力类的行为,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表态,我们整体的产品机制、社区机制,都在助力创建一个更加良性的空间。同时,用户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会做很多鉴别的工作,最终实现社区的良性自治。

  完善规则坚守初心本质

  《网络传播》:你怎么看待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知乎的“慢”?

  周源:其实快与慢是相对的。科技公司应该围绕所有用户的真实需求去做产品,这是可持续的,但是不能反过来。什么叫反过来?就是为了快而快。如果单纯为了快而快,那是不是这个功能也要做一做,那个想法也要借鉴借鉴,最后就会发现自己脱离了真实的用户需求,会变成一个四不像的产品。越是大家都在快一点的时候,越应该清晰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不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不是我们一直在持续改进的东西。所以,在看待互联网发展的时候,比起去看经常发生变化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看那些不会发生变化的东西。因为只有抓住那些从来不会发生变化的基础变量,才知道自己该围绕什么去发展,产品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价值。

  《网络传播》:当周围整体环境都比较浮躁的时候,你觉得这种坚持有困难吗?

  周源:知乎最开始上线的时候,规则很简单,在发展过程中,规则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增加。其实每一次修改、增加和调整,都是在做选择和权衡,每一次选择都会决定知乎应该是什么样子。反对愚昧和偏见,是知乎的基本价值观。我们始终希望大家在知乎上获得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变好的观点,哪怕这意味着我们又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精力去思考如何升级机制,更高效地解决很多在现实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这些东西做成我们最核心的价值观,才能保证这个平台可以健康地不断向前发展。以后知乎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会选择平台应该做的事情,往前走。

  《网络传播》:知识领域未来十年有哪些东西不会变,会存在下去?

  周源:我们今天看到知识的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们谈论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指课本上的知识,各种有用的信息都可以当作新形态的知识。我觉得知识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即那些值得被沉淀下来、被反复进行使用的。比如,知乎上的很多用户可能只回答了一两个问题,但是持续会有人到问题下面跟用户进行互动,因为这个问题被沉淀下来了。可能用户今天用的是文字的方式,明天是视频的方式,后天是AI(人工智能)的方式,但是这些可被沉淀和反复使用的知识,一定会变成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不仅我们现在可以用,未来也可以用,加上更便捷的翻译技术后,全世界都可以用。我相信这是未来十年一定不会变的最基本需求。(潘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