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站需走在新媒体时代前列

——人民网发力直播年、视频年、融媒体发展年

    2017年3月6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王一彪(左三)看望两会视频直播报道工作人员。图/本刊图片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在网络空间壮大主流声音,引领导向,服务大局。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处在疾行中。2016年网络直播服务持续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了1932万。直播的类型也在不断向垂直化发展,其中,新闻直播由于其时效性、现场感和便捷性强,能够带领用户快速触达事件,连续追踪热点,越来越受到瞩目,已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因此,将2017年命名为直播年、视频年、融媒体发展年,既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时代要求,也是人民网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现实抉择。

  视频直播——场景时代的“适时体验”

  艾媒咨询的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底,游戏直播、秀场直播等类型的直播用户规模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新闻直播等垂直化类型则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娱乐和轻松的内容之外,严肃的、原创的新闻,其价值会在未来得到凸显。

  Twitter亚太副总裁Aliza在解释Twitter为什么布局直播时说,“为什么大家喜欢实时直播,因为人们想要了解全球各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什么,我们如果不能在现场看,退而求其次,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其他人正在体验的一些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这些精彩的内容是很吸引人的,让人感到激动和兴奋。”视频直播融合了视频、图像、文字等丰富的媒介形式,突破了视觉听觉的时空限制,可以与他人共同“亲历”别处正在发生的事情,特别是未来与VR的无缝结合,更可使用户“身临其境”。

  伴随电视媒介的兴起,“直播”这种节目形式就已经开始出现,与网络视频直播相比,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在报道新闻现场时受到时间、栏目设置以及人力等限制,视角有限,场景展现也相对固定;而网络视频直播则可以不受限制,用手机、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直播,为用户提供多元视角的浸入式直播体验。此外,不同于传统电视直播,网络视频直播还能同时为用户开通在线互动交流的通道,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增强用户使用黏性。可以说,网络视频直播赋予了“直播”以全新的媒介特性——实时性、互动性和社交性,这也正是网络视频直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用户拥有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和现场参与感。

  “适时体验”这一概念是由LopezResearch的创始人玛丽贝尔·洛佩兹提出的,指的是移动技术“在客户恰有所需时”传递恰当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是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的适配。从媒介发展趋势来看,“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往电子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的“耳力”“目力”等,而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视频直播,则回归了人们最自然、直观的交流方式——“面对面”交流,时空的阻隔不再成为障碍,人的生活场景、人的整体性都得到了“延伸”。视频直播可以说是围绕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形成的信息和服务,兼顾了用户当前所处时间、空间特征以及兴趣、意愿、社交等多重需求,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动能和服务,体现了场景时代从“注意力经济”向“意向经济”的转变,也就是围绕着消费者意向进行的经济活动,它是一种需求导向型而不是利润导向型的经济,倡导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精准服务和优质的内容。视频直播的垂直类内容在2016年增速非常迅猛,这种分化将来有望进一步发展,推动更多专业的、优质的内容融入到直播当中,为用户提供满足多种需求的内容服务。

  不论是从用户增长、媒介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用户认知体验、社交需求来看,视频直播都是极具潜力的介质和形式,也是媒体发展的“必争之地”。例如Buzz Feed近年来的转型,重视严肃新闻的生产,花重金聘请传统媒体的知名记者,加大严肃新闻和调查报道的比重。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以社交平台为基础的信息链获取丰富了新闻信息链的路径,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直播的内容厚度。Twitter的moment项目希望公众在重大事件或者重大体育赛事举办的时候能够给予一个沉浸式的现场体验,对巨量的推文进行筛选,然后整合当下重大事件的相关内容。这样以事件为内核,以直播为支撑,最大程度地将受众带入新闻事件中的视频直播,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

    2017年3月10日,人民网两会视频直播团队导播人员在导播间切换直播镜头。图/本刊图片库

  记录时代——与用户同在新闻现场

  在内容丰沛、信息海量的网络空间,网络传播更注重方式与方法,敢发声,更要发好声。对于用户来说,新鲜感和接地气的内容远比后期精心剪辑的视频更加具有吸引力,与传统的新闻专题报道相比,视频直播过程中的实时互动,使常规性的新闻议题也更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为了创新传播方式,人民网把2017年定位为视频年、直播年、融媒体发展年,每当策划一个重大主题报道,人民网都要首先考虑是否能用视频、直播的形式呈现,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全媒体传播。人民网对记者的要求也随之转变为“三会”“三不”——即“不带笔、不带纸、不带电脑”, “会直播、会做视频、会当主持人”,鼓励记者能出镜的绝不躲在幕后,能用视频的绝不用文字,力争“人人都是主持人,人人都是网红”。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作为一个没有电视台背景的网站,人民网推出了长达120小时的“两会进行时”视频直播报道,不仅对于人民网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对于全网来讲这也开辟了网络直播的新篇章,受到社会和业界的高度好评。“两会进行时”在收获了1.5亿的用户访问量的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记者编辑全媒体报道的能力和信心,顺畅了融合报道的联动机制,坚定了全网朝移动化、视频化方向转型的共识。

  自此,人民网的视频直播屡创佳绩。在5月成功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宣传报道中,人民网记者在前方演播室完成对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23场高端访谈。其中,王健林访谈结束后2小时,人民网官微发布短视频并推荐至微博,近千名网民参与答题互动,3条微博报道总阅读量近200万。记者在高峰论坛新闻中心的短视频报道也十分亮眼。人民网外籍记者采访的中文视频“康康的‘一带一路’时间”“康康带您走访新闻中心”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中文记者采访的微博视频“人民网现场带你看:各国记者都怎样工作哒?”播放次数达100万,人民网融媒体工作室推出《“一带一路”办项目花开全世界》《炫酷动画带你穿越“一带一路”》《我画“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货币总动员》一系列创意内容产品和视频短片《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微纪录片:我们的“一带一路”》,也让人耳目一新。此外,动漫新闻、无人机报道、VR新闻、AR创意视频、RAP说唱报道等形式已经成为人民网运用纯熟的报道方式。

  做好直播——在新的赛道全力出击

  对于当下时代而言,视频已成为一种常用表达方式,正如Buzz Feed创始人Peretti所说,所有内容(包括新闻和娱乐)都应该有视频表达,就如同所有内容都应该考虑网络流行度那样。视频与文字报道、图片结合起来,形成了报道的组合拳,这些“动起来的新闻”丰富了报道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视频,特别是视频直播的发展,本身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应有之意。

  人民网将2017年作为直播年、视频年和融媒体发展年,从年初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开始,通过集中培训和实战练兵,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素质高超的报道队伍。但未来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要将视频新闻报道、直播报道走在媒体融合发展前列,还需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一)打造新闻直播平台。视频直播的兴起为媒体的新闻生产带来了新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图像和VR设备等充实报道内容。借助自身在新闻策划和媒介融合方面的技术和平台优势,媒体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视频新闻直播的最佳效果,延伸媒体的功能性。虽然人民网推出了不少质量上乘的直播报道,但想形成“权威报道看人民”的品牌效应,还需要进行常态化的视频生产,打造垂直化的直播平台。

  首先要不断丰富直播内容。一方面,要做好做精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对于可以先期策划的重大事件新闻报道,要集思广益,多角度多侧面呈现鲜活立体的事件主题;对于不能策划的突发事件,则需要形成直播报道机制和队伍,快速反应、抢得先机。另一方面,长时间低密度的新闻内容很难获得用户持续关注,如何选择适合的新闻主题与直播形式完美结合,保证新闻内容持续、稳定的输出是新闻视频直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不断探索多元化的选题框架和报道模式,寻找与用户产生共鸣的内容,并不断纳入PGC和UGC内容。

  其次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新闻视频直播对技术、内容和平台都有较高要求。打造新闻直播平台,从生产到呈现、发布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着技术难题需要攻克,特别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精准传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和渠道上的精准,而是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场景化精准,贴合用户的使用情境与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与场景时代相关的五要素,也即场景“五力”——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正在逐渐改变用户在生活中的各种体验,是未来实现精准传播的必备要素,五力的结合也需要提早布局。

  (二)直播形态要满足“交往”特性。新闻的原初动力来自于社会交往。Buzz Feed等新互联网平台带给传统媒体的启示也正在于:“不是人们不需要新闻,而是以适应个人阅读和观看为前提的传统新闻生产,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可能都无法满足已经被网络技术释放出大量‘交往’需要的使用者。”

  新闻的视频直播实现了点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搭建一个直播系统,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传播者之间通过互联网设备实时沟通,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与传播者之间在文字、声音、影像上的互动,满足了人们对实时社交的需求,满足了用户的新闻参与感,用户与直播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立体。双向的直播方式让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各种观点直接交锋,比如在直播过程中,弹幕功能让用户在线吐槽和评论,这样既可以及时传递出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反馈和态度,避免单向传播导致的舆论失衡,也可以提高用户的停留时间与观看黏性。

  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与点播视频横向比较,有接近60%的用户表示更愿意在看直播时参与互动,这本身和直播视频的特性息息相关,当在线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并同时在关注同一个事件时,互动参与的热情也随之升高,在此基础上也更容易产生更多样的互动行为。新闻网站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妥善运用新技术,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直播让多元用户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来,围绕互动,引发用户与传播者之间的共识,潜移默化进行舆论引导。

  (三)对新媒体采编人员提出全新要求。朝视频化方向转型,需要打造一支全方位素养过硬的报道队伍。视频报道与图文报道有很大不同,对采编人员提出了全新要求,要求采编人员既是记者编辑,又是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能敲得了键盘,而且能扛得了机器,拿着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要在全网形成视频化生产的观念。正如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张沛所言:“视频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慢慢融入人们生活,无论娱乐视频、通信视频、社交视频,还是行业视频,人们都越来越多地通过视频沟通和表达。”视频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常规化的表达,我们的队伍在做新闻时也要预先主动去思考、设想视频的呈现方式,各地方频道、各部门在报道时要增强视频意识、直播意识;特别是在前线采访,一定要以视频的方式来呈现。

  视频直播的实时性对采编人员的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政治素养、心理素质过硬,视频直播的实时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一旦出现失误难以挽回,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二是要求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包括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思维清晰、语言顺畅、表达清楚;过硬的采访能力、细致的现场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也不可或缺。(余清楚:人民网总编辑、人民网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