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创客拥抱“互联网+”大时代》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三等奖。供图/东北网

  2016年11月,东北网报送的专题作品《龙江创客拥抱“互联网+”大时代》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三等奖。深耕新闻专题领域14载,在从未有过一名专职美工设计人员和专职前端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东北网这支专题团队还获得过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

  东北网专题团队一直坚持一专多能,围绕团队核心人员构建人才梯队。笔者作为该团队的创立成员,从策划、设计、分发三个维度与大家探讨地方网站如何培养和搭建一支具备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全流程新闻专题编辑团队。

  策划:新闻专题“初心”

  策划,是网络新闻专题的“初心”。东北网专题团队搭建至今,一直保持一个运行机制——撰写策划文案。策划文案须包含四个要件:主题、稿件、分发、设计初案。

  主题:确定专题主旨和切入点。设置专题架构的各级栏目,整理和撰写与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相关数据等重要新闻点。

  稿件:选取与主旨相关的稿件。确定稿件栏目分布、自采稿件采访方向和成稿形式。

  分发:刻画专题受众画像。规划专题推广内外链平台、呈现方式、时间节点和时长等相关事宜。

  设计初案:确定专题主旨需呈现的视觉元素和部件。规划各级栏目呈现的位置和页面呈现区域及面积;移动互联网平台勃兴,设计初案须根据分发需求,明确注明前端代码撰写是否需宽兼容。

  以《龙江创客拥抱“互联网+”大时代》为例,专题选取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新闻热点;自采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中黑龙江创客敢想敢为的新闻稿件;设计初案要求设计和呈现紧扣选题,展现形式凸显“互联网+”的网络前沿性和时代感,确定前端须撰写多平台宽兼容代码等。

  策划文案的撰写是整个专题团队的核心部分,主题的确定、稿件规划与编选也是团队编辑的基本功。作为东北网非常设部门的这支专题团队,除了一名专职“专题责编”外,其他成员日常都是各个频道的责编、编辑等。团队运营要求参与专题制作工作的各级编辑,除需具有独立撰写策划文案的能力外,还需兼具平面设计、美工技术和前端代码的编写能力。基于以上情况,团队以常设“专题责编”为核心,遴选合适的编辑来接受美工与前端业务技能的培训。通过多年系统性遴选、培训,辅以日常工作积极有效的业务交流,14年来,东北网沉淀出一支具备一专多能的新闻专题制作团队。

  设计:起承转合的“合”

  设计,在商业网站的项目团队或项目组里是由专门的美工负责; 在一些地方网站美工布局里,除个别网站设有独立“设计”部门外,大部分的地方网站美工隶属于技术部,而东北网的美工布局就属于后者。

  一段时间里,东北网的专题制作是一分为二的,即美工制作专题和编辑制作专题。前者制作专题突出视觉呈现,后者制作专题内容布局更符合采编思路。但编辑作为非专业设计人员,其所制作出的专题,在视觉呈现水平上无法满足高标准需求。因此,从2003年开始,东北网就尝试培养一个兼具新闻、美工、前端三位一体的“专职专题编辑”,也就是后来的“专题责编”,确定了围绕这名编辑构建“专题团队”、搭建人才梯队的思路。这个思路在实践的第三年就有了收获,2006年该团队制作的专题《团结一心 共渡难关——黑龙江从容应对水污染》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三等奖。

  页面设计在专题制作里可看作是“起承转合”的“合”,其呈现水平直接影响能否与稿件形成合力进而阐明专题主旨。一开始该团队以为对于没有美工基础或美工工作经验的编辑来说,如何把握呈现效果使之与专题主旨相得益彰是这项工作的难点所在,但实际运作起来却发现,培养一个拥有美工技能的编辑,远比培养一个拥有编辑思维的美工容易得多。

  以获奖专题《团结一心 共渡难关——黑龙江从容应对水污染》为例,因其是突发新闻事件,事发当晚23时许专题完成策划和分工部署。三名主创分别是一名责编和两名编辑,责编负责专题通盘指挥和协调工作,一名编辑承担稿件的整合和发布,另一名编辑负责页面设计工作。随着新闻事件发展到不同阶段,页面也做出几次重大调整——编辑在页面设计布局和栏目设计制作时充分考虑了事件的动态性,每次调整及时灵活,且不会提高受众对于页面的使用成本。该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时,当评委会成员了解到页面是由编辑设计、嵌套时,表达了对这支编辑团队“一专多能”的赞许。

  分发:刻画专题受众画像

  如果把新闻看作产品,任何漠视“市场”行为的生产都是违背规律的盲动。从2003年组建专题团队开始,东北网就把分发置于和新闻制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且贯穿选题策划、稿件采编发全流程。东北网很多专题都是在确定分发人群的基础上制作的——这不是惯常所说的“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是把新闻专题制作建立在针对目标人群“接受”这个概念上。这个过程摒弃双盲,让目标受众早早知晓我们要做什么,通过精准定位受众接受向度、能力、角度等,进一步明晰专题制作和分发目的。以分发为重要导向的制作原则,最大限度避免了自说自话,使新闻产品可以在目标受众中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行之有效地击穿不同舆论场。

  东北网在组建专题团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分发操作的定位是模糊的。2005年在制作专题《团结一心 共渡难关——黑龙江从容应对水污染》时,可以说其分发意识和做法是很简单的,当时只是把自采稿件里的导语部分摘出来,附稿件超链地址发布到某贴吧和国内一些大型论坛中去。不过即使是这么简单的分发操作,竟取得了明显的传播效果,带有超链的贴文带来的点击量非常惊人。

  伴随博客等新传播方式的诞生,该专题团队与时俱进拓展了新的分发模式。以入围2010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单元第二轮的“文兴龙江”为例,该项目主要展现黑土文化的源流,因此从策划、设计、制作之初就在一些文化论坛、文化博客等公共讨论平台征集意见和建议,并发布项目进展状况,用颇具代表性的黑龙江文化现象、文化故事做成主题帖、博文等。这样,不但让项目还未上马就有了关注度,更得到了项目在未来全面推广的目标用户群像。根据目标用户群像,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设计和制作项目的各级页面,甚至项目的标识、主色等视觉要件。

  近几年,该团队着力培养具有外联能力的编辑,而依靠这些外联关系,专题分发的思路和范围也更宽广。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尝试与一些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客户端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文字链接、新闻图片、广告条等模式向他们推送专题,就使专题访问者的地域分布更宽,省内地区访问的垂直性更强,很多专题在行业、领域的访问范围更广。(李逢时:黑龙江东北网络台SEO优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