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条件下,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写稿机器人、全景相机等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得到极大丰富,信息传送者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提供图文、音视频信息,且时间、地点、场景等对于信息发布的限制将越来越小,因此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信息全方位、全天候生产传播。供图/CFP

  2017年两会期间,媒体使用的全景相机、VR眼镜、4K相机等“神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受众仅需一部手机或VR眼镜即可获得现场沉浸式体验。央广网策划推出的《王小艺的朋友圈》及人民日报社制作的《两会喊你加入群聊》等H5页面也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在原本只有文字类信息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首次出现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即可看到一个跳动的H5页面,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解读。

  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发展,其应用已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如智能交通、智能手环、智能跑鞋、机器人写作、二维码、数字指纹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并对传媒业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Facebook“掌门人”扎克伯格宣称公司未来十年将致力于VR和AR技术的发展,打造智能眼镜和VR社交;今年两会期间《光明日报》虚拟机器人“小明”、《人民日报》实体机器人“小融”和虚拟机器人“小端”等的上线,表明新形势下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新闻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综合观察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生产互动性、融合性、泛媒体化更强,具体而言,物联网条件下信息呈现出以下特点:

  万物互联场景下全方位互动体验时代到来。在物联网条件下,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写稿机器人、全景相机等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得到极大丰富,信息传送者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提供图文、音视频信息,且时间、地点、场景等对于信息发布的限制将越来越小,因此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现信息全方位、全天候生产传播。同时,和互联网相比,由于物联网可以实现“万物皆媒介”,信息受众可以通过更多的终端接收信息,与信息发布者互动或受众变为传播者也更加便捷,因此信息传受双方能够实现真正的互动性体验,进而实现新闻信息采编、传送、共享、互动等随时随地进行。

  万物皆媒介语境下物与人实现多维互动。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延伸或扩展。而在物联网时代,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二维码等接口,物体可与无线网络进行通联,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接受与再接受”的过程将无限循环进行,真正达到万物皆可成为媒介,从而实现物与人、物与物的多维融合。从这个层面而言,媒介已经不再是人体的延伸,而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基于机器学习语境下的受众新型感知体验。物联网时代下,由于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可植入技术等发展日趋完善,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抓取和建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作为个体的受众信息被更加精准地获取,受众也被更加深刻地洞察。在万物皆媒介的背景下,未来用户个人的信息、需求等都会被存储在云平台上,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为受众提供完全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内容,根据受众的需求、喜好等进行定向推送,信息传送者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自己的受众并有针对性地生产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实现与传受双方更高效的双向互动。

    物联网时代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应对

  新技术加持下,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进一步加速,他们已经认识到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性,各家传统媒体纷纷推出“中央厨房”进行流程再造,尝试多元化创新方式和技术使新闻报道更立体化,更贴近用户需求。媒体要想适应物联网时代的新要求,也需要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努力。

  加强顶层设计,建设物联网应用强国。物联网的发展将会给新闻传播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物联网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将媒体融合转型、提升影响力的总体战略纳入物联网革命的战略层面和高度。对媒体发展而言,必须紧抓历史机遇将自身技术、传播体系尽快适配物联网的发展,并培养良好的信息读取、分析能力,更加适应新时期的传播要求。

  同时,由于当前网络安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物联网发展在信息安全、用户隐私等方面尚有隐患,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等行政措施也是未来媒体在物联网时代能够更加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掌握物联网时代媒体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正如《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一书中所说:“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也不会去做”。在当前的媒体信息传播特别是在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构建了话语霸权。因此,中国媒体必须适应物联网时代下的媒体传播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标准、流程的制定及再造,通过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系统、适配符合自身情况的操作标准等方式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掌握国际话语权,并通过先进、合规的标准体系接受世界各国标准的考验。

  积极培养人才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机器新闻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后,新闻生产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基于算法的新闻内容生产也将精准筛选出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从而提升新闻信息生产和分发效率,但同时,这也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物联网时代媒体的转型发展必须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提升从业者媒介素养、职业道德、伦理规范等方面予以重视。现有的新闻发布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媒体规范等也需要及时更新,让媒体从业者和受众都能更好地利用、驾驭信息,做新闻技术手段的主人,而非被其支配。

  对既有的文化文明保护予以高度重视。物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万物皆可成为媒介,“地球村”越来越小,国界也逐渐趋于消失或模糊状态,这将对既有的历史传统的交流和对话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沟通会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为各个国家文化文明的保护带来全新的挑战,也为国家主权安全、信息安全等带来未知因素。

  因此,物联网时代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在加速信息流动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是国家及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在更加智能化的时代如何做到人机、人物、人与人和谐相处,如何能够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同时做到人与“智慧”更好地共生也是媒体在物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起来的物联网使得“万物皆媒介”不再是一句空谈,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信息传受双方协同共享新闻内容,也让精准定位每个受众个体成为可能。先进技术的发展让人对社会、宇宙了解更清晰、认识更精准,也让传播者能够拥有“千里眼”“顺风耳”,从而在信息传播中更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这些虽然为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是也面临着信息失控、注意力过度释放等问题,需要媒体在加大融合发展力度的同时审慎考量,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培养人才、加大文明保护力度等措施让人与“智慧”和谐相处。(张春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产经文娱事业部)

  【参考文献】

  1. 曹三省、苏红杰:《物联网+媒体:当下与未来》,《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1期。

  2. 宫海洋、徐波:《物联网时代新媒体机遇与营销浅析》,《新闻战线》,2016年第10期。

  3. 刘庆振:《媒介融合新业态: 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产业重构》,《编辑之友》,2017年第2期。

  4. 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

  5. 殷乐:《物联网时代的媒体与传播》,《青年记者》,2016年第11期下。

  6.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