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顶层设计 政策接力布局

                   ——《物联网白皮书(2016)》摘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6年12月发布《物联网白皮书(2016)》,白皮书在对我国物联网现阶段情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物联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在中央系列顶层设计和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规模方面,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5年超过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机器到机器应用的终端数量超过1亿。标准体系方面,制定了物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指南,梳理标准项目共计900余项,物联网参考架构、智能制造、电子健康指标评估、物联网语义和大数据等多个由我国主导的国际物联网标准发布。产业布局方面,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建等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

    现状:成效显著,蓬勃发展

  我国物联网政策接力布局,有力推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政策措施集中发力。制造业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将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智慧城市指导方针继续深化。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物联网对新型城市建设意义仍旧重大。

  车联网政策扶持全面开花。2015年7月,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广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加快智能辅助驾驶、复杂环境感知、车载智能设备等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车联网开始在国家层面上全面布局。

  物联网在传统行业、城市管理和个人消费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动能。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的典范,将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一是经济增长新空间;二是产业投资新方向;三是信息消费的新市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物联网的融合渗透将有力推动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新型城镇化推动智慧城市步入实质建设阶段,感知设施统筹集约部署和物联网数据开放共享成为发展重点。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消费升级带动终端产品智能化趋势加速,逐步形成规模化产品体系。

  挑战:基础薄弱,竞争激烈

  应用向高端智能化的升级将进一步放大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基础能力薄弱的短板。我国传感器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和本土企业的低端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传感器企业产值偏低。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综合竞争能力偏弱;研发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相较国际领先企业,新品研制落后5-10年,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落后10年以上。

  物联网在行业中的深度应用面临诸多障碍,大规模示范应用的推进方式需进一步探索。虽然物联网技术能力进步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企业认可,但物联网特别是传感技术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深度应用还存在着成本、成熟度、行业应用人员的信息化水平等一系列障碍。

  大规模示范应用一直是引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在各级物联网示范应用中,主要关注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垂直型应用,缺少对物联网开放平台、操作系统等关键水平环节的考虑。

  以平台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产业生态的竞争将加速物联网平台市场的整合。随着各方对物联网平台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围绕物联网平台的竞争将激化,物联网平台市场走向整合是大势所趋。我国物联网平台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几年,国内物联网平台及围绕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格局。

  标准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不突出,对行业发展的引领性仍需加强。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关联性强等显著特点。目前各行业均在结合自身需要制定物联网相关应用标准,但在行业协同制定标准,实现标准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物联网平台、操作系统等将成为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边缘计算的兴起带来新的产业机遇,需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布局。边缘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理念,主要聚焦实时、短周期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与云计算形成模式互补。在物联网行业应用中,特别是在工业控制领域,边缘计算是实现分布式自治控制工业自动化架构的重要支撑,在预测性维护、能效管理、智能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亟需提升。物联网节点分布广,数量多,应用环境复杂,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无法应用常规的安全防护手段,使得物联网的安全性相对脆弱。对于我国而言,需要重视物联网安全问题,并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和产业部署要求,尽快提升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

  方向:构建生态,联动发展

  加速掌握物联网产业生态核心环节,利用垂直一体化模式打造产业生态体系。物联网平台成为产业生态构建的核心关键环节,掌握物联网平台就掌握了物联网生态的主动权。就我国而言,提升我国企业物联网平台处理的技术能力,加速形成物联网平台与行业的对接,培育平台上的应用开发者群体,成为构建产业生态的重点。

  垂直一体化布局成为打造产业生态的重要模式。通过“云-端-网”的多要素垂直一体化布局,覆盖产业的各环节,为用户提供整体方案,更有利于生态的打造。在布局方式上,一是单个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不同环节同时布局,协同推进,如华为推出的“1+2+1”物联网战略;二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一体化布局,如Jasper平台与电信运营商之间开展的合作;三是通过参与全球开源生态,将自身产品与开源操作系统、开源网络协议进行结合,实现一体化布局。

  持续推动物联网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规模应用。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全力支持市场需求旺盛、应用模式清晰的重点领域,结合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复制推广成熟模式。引导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加快制定关键技术标准,带动技术、产品、解决方案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应用快速推广。

  推动跨行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支持我国行业企业、行业标准化组织等参加物联网国际标准化,与电信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化,逐步形成“以产业促标准研制, 以标准促生态构建”良性发展局面。

  依托市场和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加强上下游协同,扩大生态影响力,迅速占领增量市场。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增量市场,我国操作系统企业有可能利用市场机遇占据优势。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在发展操作系统同时,联动上下游。

  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紧随云端结合趋势。硬件在物联网带来的价值占比将逐步减小,厂商必须通过应用软件或服务创造大部分的营收,因此云端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利用价值逐步提升。操作系统与云端结合趋势也为我国发展操作系统带来了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本土物联网传感及芯片产业体系,持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我国企业应紧紧把握市场快速扩张与技术持续创新机遇,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传感器前沿技术,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撑本土产业发展。传感器创新中心、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能够通过联合研发、协助设计、试产验证、批量代工、测试认证、知识产权运营、技术产业咨询等多种方式有效支撑本土传感器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