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源头采集端,一头接着媒体用户和终端读者,2017年全国两会,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报道手段,直播“部长通道”等现场新闻火力全开,让“现场云”处处升起;挖掘基层故事,推出首条AR新闻……在这个新技术新手段的试验场上,按照新华社党组的要求,在社两会领导小组的指挥下,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交出了一份有影响力的答卷。

  “现场新闻是一次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创新”

  360°全景照片、图解新闻、视频、VR等齐齐上阵,今年新华社推出了“现场新闻2.0”版本。两会期间新华社策划组织了44场“现场新闻”,浏览量达7500多万次,以“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协同100多家主流媒体展开“现场新闻”联播;首次运用VR全程直播手段,综合运用高清直播、微视频等形式,精心组织“部长通道”等鲜活的现场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形成了“强直播、抓新闻、快分发”的特点。

  “现场新闻”是个古老而崭新的概念,同时又是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设计的一个全新的新闻样式,率先推出全息直播态报道,开业界之先河 。“现场新闻2.0”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技术、优化流程,强化了“在线加工”环节。“视频直播现场”实现编辑边播边发边剪辑,“多媒体即时现场”实现编辑边发布边聚合,将碎片化内容快速生成融媒体一体化稿件。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必然催生出崭新的新闻样式,人类的传播史便是一部不断拉近与现场距离的进化史。“现场新闻的创新不是单个产品的创新,而是系统性的变革,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或突破口。”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进一步解释道,现在记者采访用的不是纸和笔,他们是总编辑和总导演,带着内容创业人员和技术创业人员在新闻现场拍大片。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将两会报道作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陈凯星总结道,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突出以创新为主线,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从单个产品创新向系统创新转变、创新产品从长周期向在线即时加工转变、全媒体人才从单兵出现到批量涌现转变。

  “形式要创新,职业精神要回归”

  “代表来自基层是今年两会一个重要的主题,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体现。如何表现蔡群从‘拾荒妹’到全国人大代表的不平凡经历,生动阐述‘中国式民主’的感人力量,是我们得到选题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陈凯星向《网络传播》介绍道。

  他口中的“拾荒妹”是一位饱经生活磨难一度靠拾荒为生,最终却代表苗族姐妹出入国家最高议事殿堂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以蔡群为核心人物,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通讯、AR互动报道、VR纪录片等系列产品,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等领导同志肯定。“这是我们推出的首个AR‘增强现实’新闻产品,也是中国首个AR提案。”

  这一系列报道的背后,是对新媒体时代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更高标准、更多创意的突破。

  蔡群自小在贵州毕节长大,那里的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她从自己打工到带着300多名姐妹安家,既是创业也是安居,既是一个宣传的题材,又是一个励志故事。通讯稿件用苗绣串起蔡群的一生,从幼时跟着妈妈学苗绣,到亲手为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再到靠“织金洞”苗绣参赛获奖,最终开设苗绣工厂,她一直在用苗绣点亮生命中那些黑暗的日子。

  “稿件的写作很巧妙,把蔡群的个体故事再放大,她要做的事情,恰好就是当地政府鼓励苗族手工艺品走出去的最好范例。”作为“拾荒妹”系列产品的策划者和实操者,陈凯星不断强调,新媒体技术要创新、形式要创新、内涵要创新,但是真正的专业精神要回归传统。“这篇稿件,我们不断修正,相当于重写了六七遍。”作为中国第一个AR新闻报道和首个AR提案,从通讯稿到短视频,从VR纪录片到AR互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狠攻突破点,将“拾荒妹”这个IP挖掘到极致,也将全媒体低成本轻量化的叙事方式应用到了极致。

  “不扫二维码,扫实景。我们配合蔡群做了一个以绣片为实景扫描的AR提案,把什么是苗绣、苗寨,苗寨姐妹的心声和盼望,以及他们想带到两会来的声音统统汇集在这个绣片里。”陈凯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