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重庆华龙网集团举办企业文化活动——生态健康跑。供图/华龙网

  从最初的100万注册资本,到如今注册资本1.275亿、估值超过10亿;

  从位于较场口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大楼里的几间办公室,到凤凰座的5000多平米办公空间,再到位于重庆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里25层的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从不受采访对象重视、在业界默默无闻,到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做到这些,华龙网集团用了16年。16年磨一剑,从中我们窥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技术的迭代升级、媒体的融合转型,和一群人“敢想实干、不成不止”的拼搏精神。

  饱受质疑,釜底抽薪“断奶”自立

  2000年,互联网蓬勃兴起,新浪、网易、搜狐成鼎立之势,5月下旬,北京千龙网和上海东方网相继上线。12月19日深夜,渝中区较场口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老大楼的一间办公室中,灯火通明,一群对网络还颇为陌生的纸媒人熬红了双眼,围坐在屏幕前做着技术测试,为华龙网的上线做最后准备。

  然而外界对这家网站的命运并不看好。那时候纸媒的形势还好,部分网站倒闭,已有人开始讨论互联网泡沫。

  “当时整个网站只有16个人,包括负责人。”华龙网工会负责人刘渝鹏回忆道,“没有原创,全部都是转载《重庆日报》的稿子。没有收入,靠重报集团每年拨款。”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2004年,时任领导班子找重报集团借了100万作为注册资金,成立了华龙网公司,开始独立运营。

  “100万在当时也是很大一笔钱,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是在烧钱。”刘渝鹏说。一开始,依托传统媒体资源,通过文艺演出、活动策划,也陆续给网站带来了利润。

  尝到甜头的华龙网经历了第一轮大发展,2006年,网站人数增加到七十多人,办公室也从较场口搬到了歇台子党校附近的一栋老房子。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扩张太快,管理没跟上,网站增长趋缓。2009年,华龙网遇到了挑战,营收虽有1346万,但盈利仅有63万。

  这一年,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达到320万个,网民数量达到3.6亿,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下半年,华龙网迎来了第五任领导班子。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件事就是塑造品牌。

  “成立了品牌部,还花了20多万找人设计新LOGO,很多人不理解,觉得饭都快吃不起了,还要做这些,疯了吧?”刘渝鹏苦笑着说。

  敢想实干,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除了重视品牌,新上任的董事长李斌还提出了“新闻立网、渠道扩网、品牌塑网、应用强网”的办网理念。

  曾经,网站被认为在新闻内容上没有竞争力,常被纸媒鄙薄看轻。痛定思痛,华龙网陆续引进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建设了一整套完善的培训及考核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原创队伍,并争取到了本地重要时政新闻的首发权。

  手机报曾为华龙网带来第一桶金,却在2011年到2013年间遭遇瓶颈,用户数一直在200万左右徘徊。

  “当时,找到运营商合作,办个手机报,一两个人编发内容,就能坐等收钱,这种简单的运营模式引来了大量竞争者。”据华龙网集团亿坤科技公司总经理夏鲁宏回忆,2013年,重庆大大小小约有一百多家手机报,大多数是私人办的。缺乏监管,必然导致内容失控,许多手机报充斥着低俗内容,广告泛滥。

  不仅如此,当时大部分手机报在技术上也很落后,如果内容要分发到移动、联通和电信的用户手机上,后台编辑需要将同一内容发送三次,工作效率很低。

  市场痛点中往往蕴藏着机遇。华龙网领导班子当机立断对自身技术进行升级,研发了能接入三大运营商、实现内容共享的内容分发平台,实现了一次性编辑、推送。

  这时候,中央网信办提出了“一省一报端”的工作部署,重庆随之对全市手机报进行全面清理,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规范发展。

  政策支持、独家技术加上富有经验的团队,华龙网的手机报占尽先机,在2014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年底用户数突破1000万,因为内容短小精悍、主动下发、强势推送、到达率高,成为广泛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传递正能量、贴近老百姓的重要传播渠道。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当年实现营收近8000万,还获得了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业界,中国新闻奖是最高奖项,历来都是各家媒体奋斗的目标,不甘落后的华龙网也加入了角逐。从2013年开始,华龙网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而在2016年,华龙网凭借《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专题,一举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现了重庆新闻界零的突破。

  “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准备,立意一次又一次讨论,画面一次又一次修改,文字一次又一次校对,夜以继日,字斟句酌,整个团队经过数月奋战,最终拿到了这个重量级奖项。”作为主创,华龙网集团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周秋含介绍。

    整合创新,从一个新闻网站到“互联网集成商”

  作为一家地方新闻网站,却能在技术上取得优势,华龙网的经验是——地方新闻网站不一定要做前沿高端的技术研发,可以集成合适的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自己没有的,别人有的,可以拿过来用。华龙网集团总裁李春燕多次提到:“借船出海是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华龙网集团正在打造的信用平台。2014年,重庆强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龙官波走进了华龙网集团的大门。彼时,龙官波的设想是建设一个本地的信用平台,他虽然有技术,但因不善管理,项目推进缓慢,资金链断裂,因此找到了华龙网。

  “信用平台?听起来不错。”刚开始,华龙网集团领导层并不太了解这个项目,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领域很有前景。在和龙官波连续聊了五天后,双方决定合作。就这样,双方合资成立华龙强渝,增资扩股后华龙强渝注册资本达到2000万,华龙网持股66%。有了资金和技术,华龙强渝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搭建的区县社会信用体系,已在丰都、江津、綦江、垫江、巴南、合川等区县开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中得以应用。

  作为本地门户,服务一方百姓是华龙网集团始终牢记的使命,为此,华龙网集团还搭建了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看病难、堵车、环保、违建、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些问题都能在该平台曝光并得到回复。

  通过不断整合创新、发展壮大,华龙网集团扩展到“十媒一体”,日均影响受众达到3000万人次,在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中排名前列。

  随着影响力逐渐提高,华龙网集团也在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下,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2015年,华龙网集团开始承办“一带一路建设与网络媒体责任论坛”,邀请全国百家网络媒体总编来重庆畅谈信息共享与文化交流,搭起了重庆与全国同行沟通的桥梁。李春燕在论坛上倡议全国百家网络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传播特色和优势,讲好新故事,促进新合作,发展新模式,完成新使命,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促进网络产业健康发展。”该倡议得到了百家网媒的积极响应。目前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

  在营收方面,华龙网集团也实现了迅速增长,2014年营收1.5亿,2016年实现营收2.66亿,增长77%;截至2016年12月,注册资本达到1.275亿元,净资产4.01亿,总资产达到5.4亿元(未经审计)。

  发力大数据,打造“互联网生态花园”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有人说,未来一定是得数据者得天下。

  华龙网集团深耕本地市场16年,积累了海量数据,此外,还能借助大公司的力量,把各板块沉淀的数据,通过技术平台进行清洗、打标、分析,深挖数据价值,最终实现数据变现——做互联网并不是要你死我活,而是要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这就是华龙网集团的“互联网生态观”。

  从技术资本多方面发力,华龙网集团未来将重点打造“336”工程:3个渠道——1000万手机报用户、1000万App集群用户、1000万党政两微用户;3个中心——重庆大数据交易应用中心、重庆互联网空间信息安全中心、重庆互联网舆情中心;6大平台——重庆市信用体系公众服务平台、重庆数字取证平台、重庆市新闻直播云平台、重庆物联网应用分发平台、重庆市体育事业管理云平台、重庆市安全验证码云平台。

  随着战略越来越明确,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上市”这个曾经在旁人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也离华龙网越来越近。

  2014年,华龙网启动上市工作,当年2月成立了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9月,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场;12月,完成重报新媒体公司等12家公司股权划转工作。2015年3月,形成重组改制方案;8月,中央文改办等相关部门批复同意华龙网股改方案。

  2016年7月,华龙网集团获得重庆渝富集团、人民网、华融瑞泽三家机构战略投资2亿元,集团估值超过10亿元。

  2016年12月30日,华龙网正式更名为“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华龙网集团计划今年一季度向重庆证监局申报辅导,6月提交IPO申请,并力争实现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在李斌看来,上市除了将借力资本市场推动重庆文化事业发展,还能通过经济效益服务好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基于源源不断的大数据,凭借精心打造的平台,集成业内顶尖的技术,拥抱良性循环的互联网生态,华龙网集团正在建设的“生态花园”里,一片生机勃勃。(佘振芳:华龙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