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做客观察者网,与张维为等学者对话,解读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与改革战略,探讨邓小平对于中国命运的影响。供图/观察者网

  互联网界有一句“老话”:不要与趋势作对。但是,一波又一波的大趋势浩荡袭来,如果一家媒体只是追兔子式地应对,恐怕很难达成大目标。自2012年5月正式上线至今,观察者网目睹了纸媒全面衰落、传统媒体纷纷向融媒体转型、互联网自媒体蓬勃兴起、标志性新技术层出不穷等新闻界划时代的大事件。在这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观察者网努力寻找互联网大趋势中媒体的内在演变规律,并做了一些坚守,回过头看,虽然面目“传统”,但依然获得了不少读者的认可。这些坚守中,观察者网一直坚守打造的“智库+媒体”模式,是异于其他新媒体的一个重要起点。目前,观察者网已在国内新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被广大读者所认可的独具思想性的时政新闻网站。

  依托智库,打造网站价值之基

  观察者网的持续发展源自编辑队伍稳定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早在观察者网成立之前,智库就已经为其打造了坚实的价值之基。而这主要得益于2010年上海春秋战略研究院的成立。春秋战略研究院的许多研究员,包括张维为、李世默、史正富、曹锦清、文扬、寒竹等,后来都成为观察者网重要的专栏作者以及凝聚、打造价值观的核心成员。这个先有智库、后建网站的模式,决定了观察者网后来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网站成立之初,观察者网只是一家注重思想性的学术理论网站,虽然在知识界取得了一定影响力,但是每天的IP访问数还不过万。2012年,观察者网向时政、新闻、评论转型,开始独立融资运营,并逐渐成为一家互联网新媒体,影响力与日俱增。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把不断进入的年轻人组建成一支价值观和战斗力稳健的新闻编辑团队?

  在编辑队伍的培养上,依托于智库的观察者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观察者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将每一个编辑都当主编培养。除了日常的新闻工作,网站特别重视编辑的学习成长。一方面,全体编辑都要参与研究院举办的各类学术论坛活动,并及时报道其中的精彩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智库专家的课题研究,访问、请教专家学者,做专家学者的研究助手或执笔助理等工作,网站年轻编辑的眼界不断开阔,思想深度、写作能力快速提高,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核心编辑团队。如今,来观察者网求职的年轻人很少只是“志在温饱”,而是更想拥有清晰的职业前景和诸多发展机遇,所以网站也将提高编辑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作为重要考量,让编辑队伍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水准。

  线下联动,放大品牌影响力

  “智库+媒体”不仅有利于队伍建设,在传播力上,其效果往往还会变成“智库×媒体”,形成观察者网巨大的品牌影响力。

  在网站成立之初,春秋战略研究院就举办了大量的线下活动,包括国内外许多学术会议等。除了春秋战略研究院本身的研究员,还定期邀请各专家学者前来举办讲座。其中包括《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作者马丁·雅克、《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房宁、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作者王绍光教授等。这些知名学者将自己最优秀的学术成果带到了网站,一方面给网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让网站在知识界、思想界、学术界站稳了脚跟,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

  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活动的联动,这些最优秀、最前沿的思想理论也被扩散到互联网中。由此,观察者网不仅与春秋战略研究院,还与其他智库和学术机构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无论在热点跟踪的速度还是深度上,观察者网的新闻以及评论工作与许多同类型网站相比都优势明显,有着极稳妥的保障。对于编辑来说,无疑有了一个巨大的后援团作为支撑。新锐专家学者以及他们的思想,以评论、新闻、理论、视频等各种方式呈现在观察者网的多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活跃忠粉,塑造人格化网站

  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也使得观察者网拥有了一批有思考能力的活跃用户。这些读者关心国家与社会大事,价值、情感立场与网站接近,是黏性极高的网站忠实粉丝。观察者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些粉丝的重要性,并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提出与用户“共同拥有观察者网”的概念,建立了活跃自身的评论区,这也是观察者网的重要特色。

  有思想深度的活跃忠粉,能够对编辑队伍产生正面的综合影响,也为观察者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新闻生产理念。用户越是活跃,编辑就被迫以越快的速度制作最有热度的选题,同时,还要在保持独立而负责的价值观和思想深度的基础上选择更有可议性的话题。因为,网站的读者群并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他们会主动展开辩论,对其他读者、编辑、专家学者的评论提出批判,这恰恰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标志。而观察者网很早就将读者评论视为宝贵的资产,甚至从这些忠实读者中发展了不少专栏作者。

  为了能持久地吸引读者,吸引用户参与网站互动,观察者网非常注重网站自身的人格化魅力,让读者感觉并不是在与作为载体的网站进行抽象互动,而是与一个人格化的实体互动。实现这种人格化实体互动的基本保证,就是网站的专家、学者和编辑团队之间稳定的信息交互,而读者高质量的参与又反过来加强了网站的人格化塑造。

  观察者网是一家先有灵魂、后有肉身的新媒体,“智库+媒体”的架构设计和多层次社交型传播方式,是网站始终坚持的理念。可以说,正是由于智库的存在和发展,网站秉持的价值观和灵魂才能渗透到编辑的队伍培养、新闻的生产制作以及用户的忠诚活跃等各个层面,并为网站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仲伟 观察者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