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记者章正(左一)在两会现场报道。

  2017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别,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提了一个大布袋装着几十本书。他一一送给小组的每一位委员。这本书叫《建言者说》,收录了他2013-2015年间的提案。

  “我已经是三届、十五年的委员,从一开始一年只有一两个提案,到现在多的时候有25个。”王名委员告诉我,这本书是他出版的第二本提案集。

  作为跑政协的记者,在与这些全国政协委员的交谈中,我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协商民主。

  用中国的政治语言来说,人民政协有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如果用西方听得懂的话来解释,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比较内敛,遇到问题采用有商有量来解决,使用的是软性的监督,但并不意味着监督起来很虚或者没有底气。“软性”就类似英语中的“smart”,运用的是“巧实力”,都是通过精巧的协商制度来发挥作用。

  精巧的安排,在提案中就能体现出来。几年前,王名发现,国家没有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不利于社会发展。于是,他提出建议,一提就是6年。“我有三分之一的提案是连续提的。”相关部委在回复时,都有细微差别,一开始说基本国策不能动摇,到后来说国家没正式表态前就不能表态,再到后来回复正在研究,到最后回答已经采纳相关建议。回复的变化,就能看到国家的进步。

  来自全国政协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20日,99.84%的提案已经办复。其中,已经解决或采纳的占17.17%,拟解决或拟采纳的占67.13%,作参考的占15.7%。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告诉我,提案中的协商包含三个步骤:在提出提案前,需要去政府部门进行调研,这是与政府部门协商的过程;在提案中,调研完了还要写出提案,不仅讲问题,还要提出建议;在提案后,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政协委员还要对回复评价,选项有“满意”或者“不满意”。

  协商制度不是政治秀,而是搭建了很多平台在解决问题,比如“双周协商”,全国政协每两周举行一次,每次20人左右,选择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邀请各界别的委员,特别是党外人士座谈交流,双周协商已经成为协商议政的一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认为,政协还有很多的平台,包括调研和视察,通过不同的方式发挥委员的人才优势。政协委员就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或者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

  有人会有疑问,用协商的方式推进民主,政协委员的话语权究竟有多大,能否“落地”?

  “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全国政协委员、高原医学专家格桑罗布强调,但并不表明协商就没有力度。前几年,他提了科研项目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提案。之后,科技部就给他答复,最终设立了7000万元的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基金。

  早在2011年,就有地方政协机构为了发挥协商民主的功能,就尝试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工作。在浙江杭州建德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在坚持村委组织法以及上级组织部门关于换届选举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当地政协共组织120名政协委员担任选举的“民主观察员”。

  今年,全国政协工作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开展监督不是靠强制约束力,而是靠政治影响力。”

  政治影响力看不见摸不着,到底体现在哪里?“有时候我们跟舆论监督一样,会形成舆论影响力。” 他进一步解释,一些政协委员呼吁一些问题,媒体就会很关注,就能够放大,政协委员毕竟是各方面专家,也有很强的代表性。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已经闭幕,我在采访中感受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魅力。(中青在线 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