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吴劲珉与冯守华委员约访后合影(邱晓琴/摄)

  2017全国两会进入尾声。13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13天,312小时,从3月1日就开始进入“两会时间”的我,今年再次以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光明网记者的双重身份去前方报道全国两会。

  今年,是这一届政协委员们履职的最后一年。如何建箴言献良策,委员们忙碌在履职路上。在这人人自媒体的年代,如何讲好委员们的履职故事,围绕他们在履职中关注的话题,与他们进行深度的对话沟通,我,要认真聆听。

  “聆听”在委员驻地,让采访主题更鲜明、内容更丰富

  “吴记者,你来啦,我收到你写的文稿了。”“欧阳院士,早上好,我在科协界别小组正约访冯守华委员。”10日,凌晨1点刚刚写完专访稿的我,带着稍显疲态的模样,在北京会议中心科协界别小组讨论会上正准备约访,便跟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委员在会议室门口碰上面。

  那天上午,欧阳钟灿委员他们围绕科技智库、简政放权、科研机制、民主监督等话题谈了不少。放下摄像机、5D单反、VR设备,带着笔和纸,我边听边记录,提炼并有针对地准备采访提纲。

  今年,得益于团队的前后方配合协调和委员推荐,我如约采访了多位两院院士委员。这或许是今年采访的最大收获之一,没有无头绪的忙碌,没有各个驻地胡乱跑。由此可见,充分准备和团队协作是有多重要。

  “聆听”在记者会,让采访更有现场感、选题立意更多维

  习惯了新闻记者一线工作的状态,如何提问是每位新闻记者的必备课题之一。上周四,我被一位平面媒体同行问及:“如果给你一次记者会提问的机会,你会提什么问题?”

  “如果有这样一次提问机会,我想我会问......民生类的话题,比如医保、老龄化等等吧。”显然,我没有过多思考便回答了同行略显成熟干练的提问口吻。回头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却是难住了我,也对当时的聊天对话感到不满意。如何提问,将是我日后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常态化课题。

  记者会现场提问,是媒体记者在会上的最佳机会之一,每一个提问机会得之不易。今年虽然没有得到提问的机会,但我安慰着自己,学会聆听也是“极好的”。于我而言,在记者会现场“聆听”,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带着选题立意去聆听、匹配提问者的思路与出发点,从多维的角度去聆听发言人的答问用意。

  “聆听”在全国两会,让媒体融合创新的表达方式更灵活

  全国两会,政协委员们将通过三次全会进行大会发言。有了大会发言的材料,这对融媒体记者出身的我们,是时候发挥优势了。你编短消息、我拍短视频,他弄全景图,一条条来自前方的素材就这样传到后方总编室进行审发。

  都说媒体融合重在人和技术。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我和光明日报两会融媒体报道的其他前方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炫融直播连线。而在前一天的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又一起协作完成“多信道直播云台”的直播推流等等。

  拼创新、比创意、讲深度,全国两会不仅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时间,也是新闻媒体在媒体融合道路上同台竞技的最佳场所。两会期间,“十八般武艺”的新闻产品见过、有深度有温度有特色的新闻内容阅过。我认为,无论是短视频、还是HTML 5交互产品,亦或是虚拟现实技术(VR)新闻,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受众最为关注、最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

  让技术服务于新闻应用,媒体融合的前景在哪里

  今年,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产业之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向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应用,发了一个大大的“政策红包”。

  事实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融合应用,在新闻资讯服务中也有体现。今年,光明日报客户端里的“小明AI两会”新闻服务工具,为我的两会采访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约访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刘卫昌委员时,我通过它查到了刘卫昌委员往年的提案报道、两会新闻热点,以及跟他同样关注某个话题的相关人物链条和更多的服务功能。

  刘卫昌委员的随行工作人员、河北邯郸肥乡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存良专门下载客户端体验后说,这种便利的工具为代表委员、两会新闻记者提供了一个大通道,是媒体融合的核心创新产品案例。但他也提到,如何通过图像识别更好地智能化还需完善。

  一年又一年,全国两会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记录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身在其中,也在记录自己。(光明网 吴劲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