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记者方永磊在两会现场采访。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在播种希望的季节,每年三月,中国都会进入“两会时间”。每年来自全国各行业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都会带着凝聚心血的提案议案,聚首首都北京,赶赴一场“同春天的约会”。

  两会是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同代表委员一起从四面八方汇聚首都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一同记载和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作为记者,最大的荣幸莫过于见证那些被称为历史的东西。今年的两会由于各项改革百花齐放,毋庸置疑会被载入新中国的史册,而且注定会写下浓重的一笔。有幸如此近距离地走到民主政治的身边,可以在大会堂这幢充满历史和传承感的建筑里,见证影响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前途和命运的决策,还是令我兴奋不已。

  生活中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我们对时代的责任担当。为了客观了解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真实反映网友关切的医疗、养老、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我们央广网的小伙伴,早在两会开始前就兵分几路深入医院、社区、企业、养老院,用视频、音频、图文多媒体的方式,开始了预热报道。两会进行时,大家更是“马不停蹄”地穿行在开幕会、小组讨论会、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只是为了更多地采访第一手的资料,用融合传播的技术和渠道,吸引公众的关注。

  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过去由于信息不流畅,两会对公众而言就像一座神秘的孤岛。通过融媒体的传播,两会真正变成了民众可以透视改革发展的窗口。通过这座连通社情民意的桥梁,大家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身边的两会”,了解那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代表委员,体会他们的所忧所虑。今年“两会”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代表和委员对重大的敏感话题不回避,直言不讳,坦诚有锐度;很多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还会针对同一个敏感热点话题讨论非常热烈,碰撞思想的火花。走进各团小组讨论会的现场,代表们或为一个观点争论不休,或为解一方难题八方献策解忧。在会场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发出建设性的声音,助推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而新闻记者正是这些“声音”的发现者和传递者,是一股推动问题解决、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令记者们欣喜的是,备受各方关注的“部长通道”今年不仅再次亮相,还呈现出诸多新气象,记者除了可以拿着手机全程直播,还可以先扫二维码在公众号提交问题,主持人会选择具共性的问题,由一把手直接面对媒体。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简政放权、司法改革、“单独两孩”和医疗养老这些改革进展的气息,不断从“部长通道”扑面而来。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二维码竟然上了政府工作报告首页,代表委员和公众可以更形象直观和深入地理解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言路通道的改变,不仅展示着中国自信,也是一种活力的释放,更是一种凝心聚力的力量。

  如果说两会是每个记者职业生涯快速汲取养分的沃土,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百家争鸣的两会,新闻点更是百花齐放,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会时刻考验着记者平时的积累和快速学习能力,带动记者思维的快速运转。每采访一个主题都要查询相关的资料,不仅要了解对提案议案的相关背景,把专业术语转化成新闻语言,在采访过程中还要学会判断代表委员的言论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民众期待。尤其在采访基层代表时,更需要耐心去沟通,去提炼和传播他们最想表达的心声。有时为了做好专业报道,节约采访资源,就需要联合行业媒体的记者互相探讨,对代表委员进行联合专访。有时为了写出生动的报道,还需要会场内外呼应的采访,比如针对去产能等话题,我们在两会前夕赶赴湛江,就中石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实地参观了炼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东海岛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采访了相关的负责人和工人,使报道骨架更加丰满。更多时候是在采访时知识的收获和身心净化,期间就传统文化进校园采访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时,听他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善良而有智慧的君子,就像上了一堂意境幽美的文化课……

  在两会记者队伍的汪洋大海里,我不过是其中一粟而已。中外记者组成了一支支“别动队”,大家背着电脑设备、挎着“长枪短炮”、手持直播设备,时刻准备着抢新闻。大会堂前、天安门广场上、代表委员驻地,代表委员们被记者们“围追堵截”成一个个分散的人群,就像一堆堆篝火,顺着春天的风,将暖意倾斜流淌向神州大地。实际上,由于上会名额有限,为了适应多媒体形式的传播,除了采访,很多记者同行还要把图片、文字、视频“一勺烩”,边拍摄、边纪录、边发稿、边照顾各种设备成了2017“两会”记者报道的新常态。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身上了坚守理想的温度,有很多记者为了一个最佳拍摄位置,在凌晨两三点就守候在北京寒风凛冽的夜里;有很多记者为了拍摄仰望的角度,会俯身在冰凉的地面上;有很多记者为了采访到一个话题,会提前做攻略,蹲点守候采访对象;有很多记者为了完成选题,会连续多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大家虽然拼命努力地抢新闻,但却不吝互相共享一些采访资源;即使在相当拥挤的会场,也会互相报以善意的微笑;不管谁的机位先摆上,都会尽量给其他设备腾挪一点空间……点点滴滴体现出的都是身为记者的职业精神和新闻追求,而这一切都源于大家心底共同守望的家国情怀!

  记者是最可以滋养理想主义情怀的职业,希望无论在两会内外,我们能够继续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也能够慰藉个体生命。在时代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很卑微,但我们形成合力,就会有改变时代的力量。

  至少,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央广网记者方永磊在两会现场报道。

  后记:

  两会前夕,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受冷空气影响,已入春的北京,乍暖还寒。

  在朝阳门附近一座天桥的阶梯上,看到一位阿婆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给她买了一份烩羊肉,我实在不忍心听她说谢谢,塞给她就立即跑掉了。

  作为上会记者一方面要将视角对准政治理想,一方面要把目光看到底层的疾苦。带着这种心潮澎湃和困惑,我开始策划自己的选题,尽量避开众多媒体关注的点,一边记录,一边试着从多角度寻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答案,以发出客观理性的声音。

  媒体作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确实应该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桎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时候都会客观存在。一个称职的媒体人必须要放下愤怒和成见,理性看待问题的社会,冷静地记录下历史长河流过的瞬间。(央广网 方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