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向思敏在两会现场采访。

虽然睡下已经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却又自己醒来。无奈笑了一下,两会“生物钟”已经形成。

我是新华网的记者,两会报道的新兵。

第一次上会,三种体验,感受最深。

紧张感

3月3日政协新闻发布会,是我们入驻人民大会堂后的第一场发布会。领导让我抓紧去“感受”下现场氛围。

在前往发布厅的路上,一位穿着长裙的女记者,一手拉拖箱,一手举相机,不小心被地毯绊倒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女记者已迅速爬起,不顾腿痛继续跑向会场——这是我上会的“第一课”,记者们在场外就开始拼抢的劲头扑面而来。

会场内更是火爆:拼器材,密密麻麻的摄像机在梯子上层层叠叠支起来;拼速度,记者们放下纸和笔,拿起手机做直播;拼造型,有记者把多部OSMO、GoPro、Vr等设备集成穿戴在身上,美名曰“钢铁侠”。

记者们真的“拼”了,只为全方位呈现两会的细节与真相。

责任感

每年两会,都有众多中外媒体参与报道。与其他同行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新华社是全球唯一在人民大会堂里设立了报道中心的媒体。

作为新华社的一分子,新华网在两会报道中承担着特殊任务,那就是做好三十余场两会会议的网络直播,并作为人大政协开闭幕会、全体会、总理记者会、外长记者会等12场最重头会议的网络直播的唯一出口。

在发布会现场,我亲眼看到坐在我右边的香港记者,打开了新华网页面,从页面上直接扒文字写稿。一边是手机里不断跳动的新华网直播群信息,一边是正使用我们页面上文字的媒体同行,我突然有一种奇异的连接感,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直观的认知。

新华网记者向思敏在两会现场。

获得感

有位上会的同事笑称,两会一周快赶上一个月的工作强度。虽然很累,但是大家每天依然全情投入、神采奕奕。我想,每天给我们来一针的“鸡血”,应该就是满满的“获得感”。

不知其他媒体是否也如新华网一样“大胆”,除带队领导和组长们外,三分之二的报道团成员为初次上会的新人。通过两会一场接一场的直播“轰炸”,每位成员都轮换着承担了文字、图片、摘要等各环节发稿任务,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全方位提升。在我看来,大胆启用新人,来源于新华网对自己员工业务能力的自信。而经过两会报道的洗礼,一支业务扎实、配合默契的队伍将更好地为新华网的发展助力。

除直播任务外,领导临时布置给我和几位同事一个微视频课题,要求我们走出大会堂,约访基层代表和委员,听他们讲述履职经历,传递最接地气的声音。

于是我们约访、准备提纲、录制拍摄、整理资料、撰写脚本、剪辑视频,连续5个晚上工作到午夜之后。推出《基层代表委员的行李箱》系列微视频,话题涵盖扶贫、教育、养老、医疗、履职等众多方面。

每一集视频做出来,小伙伴们要反复欣赏好几遍,虽然各个顶着大大的黑眼圈,却依然红光满面兴奋无比。

因为报道两会声音,讲好两会故事,我们幸不辱使命。(新华网 向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