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至16日,我参加了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温暖中国”主题采访活动。活动期间,网媒记者编辑们执笔讲述了一个个鲜活朴素的动人故事,而与故事的主人公直面交流、真切体会,正是网媒人求之不得、倍加珍惜的机会。于我而言,那些来自基层干部的淳朴笑脸、朴实却崇高的新年心愿,是我此行最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

  在福州,采访团一行见到了全国铁路劳模王威。从业30年,他的颈上留下了四次手术后触目惊心的疤痕,脸上却丝毫没有岁月刻下的沉重痕迹。他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热切地望向旅客,关爱地注视“王威服务台”前他的那支年轻队伍。他说起30年来的时代变迁和客运工作,铿锵有力满怀骄傲,但语态总是轻盈,没有丝毫的疲惫或倦怠。只有在谈起旅客曾经遇到的困难险阻,他才眉头微蹙,一脸严肃。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职工过个好年。”陪春节不能回家的职工过年,是福州南站历来的传统,今年也不例外。工作之外,王威的无私善良、乐于助人,早已化入骨髓,令每个与之接触的人都如沐春风。他的工作宗旨“始于旅客需求,终于旅客满意”,成为一代代年轻职工奉行传承的职业操守,温暖着成千上万的赶路人。

  “帮助别人,感觉真的很好,一点都不会累。”王威若有所思地说着,微笑的模样如孩童般纯真,他是真的快乐。

  在福州市的仓山区,住着一位退休老党员黄以孟老人,他今年85岁,却精神矍铄、志气满怀。说起他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绘制的黑板报,老人的初衷很简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之日,宣传党的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天然使命。

  回忆起参加朝鲜战争、火线入党的激情岁月,老人的讲述越发生动澎湃。他对围拢在身边的年轻记者编辑们说,“我要争取活到100岁,看到我们建党100周年的盛况。但建国100周年时,我恐怕看不到了,那时你们已经四五十岁,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靠你们了。”

  福安市溪邳村的一位老人刘向禄,已经当了50年的村党总支书记,去年才卸任。说起这溪邳村,他感慨万千。“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挤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村子广场摆放的一艘破旧渔船,印证了他所讲述的难以置信的苦难历史。“上不了岸,念不了书,渔民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生活。”他一语道破困扰溪邳村的症结所在。

  解放后的闽东弱鸟先飞,说起渔民逐步上岸定居、发展养殖、脱贫致富的全新生活,老书记的回忆翻荡起来,溢出了幸福的味道。他挥舞着手臂,竖起了大拇哥,唱起了如战争年代激昂士气的号子:忆昔日居住连家船满江漂泊,想今朝上岸住新房倍感党恩。横批是,共产党好!老书记的前20年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船上娶妻生子,上岸后送走了子孙当中5位大学生外出奋斗。满面的沧桑,此刻笑逐颜开。“船民上岸定居,摆脱贫困,就是我永远的理想。”这是他的新年愿望,年复一年不曾改变。

  前往寿宁县下党乡的路途令我难忘,曲折迂回的山间公路似绵延不绝,这里曾经还是坑坑洼洼、难以落脚的山路时,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曾三次步行走过了这里。此次探访下党乡,最先映入眼帘的竟是立在村口的一块牌子,上书:本区域已开通公共WIFI。这简直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惊喜体会。下党村第一书记曾守福就守候在村子里,等待着为我们讲述这一段不寻常的变迁之路。

  在这曾经的“五无之乡”,曾守福深夜开完会也曾试图看一会儿电视再入睡,但只有两个雪花台滋滋作响的电视信号,使这片刻的休憩也成奢望。此时他会到村口那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朴廊桥下坐一坐,思索着村子的发展之路。经过历时3个多月的调研,他最终决定从发展茶园产业做起。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实惠,发动全体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如今介绍起村子的情况,曾守福硬朗的脸上掩饰不住温暖柔和的笑意。“国家对扶贫干部的需要能越来越少,富裕的农村能越来越多。每个村民都能守护乡愁、记住乡愁,从青山绿水中走向富裕。这就是我的新年愿望。”

  闵山苍苍,江水泱泱。那些真实发生过的苦难,都在这一张张朴实笑脸的背后成为历史,化作这南国热土上流淌着的温暖血液,滋养了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那些说出口的新年愿望,是这些多年来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基层干部非凡的精神追求。基层,是离梦想最近的地方。走进基层,执笔画浮尘,便是身为新闻工作者回报社会的最大心愿。(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