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的北京,碧澈蓝天,暖意融融,2017年2月8日到10日,我与来自20多家网媒的30余名同行一道走进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未来科技城、回龙观腾讯众创社区,与技术大“咖”、年轻创客话科技、聊双创。

  坦白讲,100%社会学科出身的我,一开始接到“科技创新”的采访主题是很头大的:“科技”“能源”这些领域我并不太熟悉,比较担心“高大上”的科研与“走基层”不好契合。如何让报道接地气、有亮点,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2月8日上午的座谈会上,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孙凯副局长提到的一点触动了我,他说:“做足准备,以小见大,客观反映昌平科技创新中的感人故事。”对呀!所有的形而上的主题、理念,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是形而下的真实具体的“个人”。

  结合我之前在纸媒的人物采访经验,对于这次的几个采访点,我心里打定主意要挖掘典型人物故事,毕竟细节才能打动人心。第一天采访结束后,我对王瞾博士进行了单独采访。她身上有典型“80后”创业年轻人的特征,她背后的故事、心态颇有吸引力。采访中,她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一件事如果不是我踮起脚才能够着的,我就不太愿意去做”。这个也被我提炼出来做了文章标题——《踮起脚尖,让“光明”的梦想落地生根—80后女博士王曌的创业路》。

  在接下来的采写中,我也侧重从“人”入手,讲科创成果,讲人物情怀。考虑到9日的采访地点是两个能源企业研究机构,涉及到多名科研人员,我选择了用人物群像的方式,借由四位博士、专家的“口”来说出具体的能源创新科研成果。在既定采访之外,我增加了对一名实验室博士的采访,获得更多细节数据,《听技术大“咖”聊聊能源环保那些事儿》随后发出。

  全媒体时代的采编人员,需要掌握文字、图片、视频、VR等多种报道技术和手段。这一点,我从网媒同行们的身上学习并领悟了不少。他们有的发微博动图,有的做VR呈现,网言网语,互动性强,传播力好。在文字报道之外,我将第三天走访腾讯众创空间拍摄的有意思的照片做成图片稿,以一篇《这里有颜有房有服务,敢想你就来!》做为我参与本次报道活动的收官之作。

  据统计,截至2月10日,网上相关活动信息总量累计48600多条;新浪微博开设的#中国温度##温暖中国#等微话题,阅读量17.1亿。在中央网信办相关领导的指导和统筹下,众多网络媒体同行共同努力做好全方位报道,全网弘扬了温暖中国的强大正能量。

  某种程度来说,新闻如战场,是一场时效性、精确度、影响力的较量。前方采写、后方支持,任何一篇报道的最终呈现都不可能是毕一人之力。因此,我需要特别感谢新华网的同事们在第一时间将我的稿件在网站首页要闻区、专题头条和微博进行展示。“让新闻离你更近”的理念一直是我们的坚持。

  通过这次“温暖中国”采访活动,我真切感受到,只要用心去聆听、对话,采访对象就是可爱的、科学也是有温度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入行两年多的我而言,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次新闻业务的实战学习,所以我非常感激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深入基层,眼观耳听,收获那么多故事,感知我国科技创新和“双创”热潮的脉动。(新华网 聂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