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作为新媒体编辑,我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中央网信办组织的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温暖中国”主题采访活动。作为一名居住在北京昌平,工作却在西城的普通编辑,我亲身感受到了昌平科研力量、技术创新和政府对小微创业企业的支持。在三天的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媒体同行的努力,跟他们学到了看问题、报道采访的思路角度,感觉很有收获。

  本次基层调研重要的一站就是未来科技城,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能源技术创新的力量。当了解到整个园区有176名“千人计划”专家,近一半从事能源领域研究,我看到了昌平科研力量和人才云集,以及政府大力支持技术创新的决心。这里,华能清能院突破了燃烧前CO2捕集技术,向零排放煤基能源清洁发电迈进;而神华集团低碳研究所聚焦煤化工废水零排放领域,已经将水回收效率提升至97%。这些技术都是突破相关领域难题,数千科研者努力攻关的结果,让人感受到我们中国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力量。

  在中关村昌平园,我更多感受的是先进个人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如80后女科学家王曌,她2011年从哈工大博士毕业,没有选择当老师、进入科研院所等看起来更体面的工作,而是进入了一家创业企业,进行可折叠人工晶状体产品技术攻关。最终带领团队打破国外垄断,研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人工晶状体。质高价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种可折叠人工晶状体产品已让数万患者重见光明,还跟着中国援非医疗队走出了国门。另外清华品驰的学霸们也让人敬佩。他们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每件比进口的便宜了10万元,使用效果却更好,已为中国患者省了3亿元。​他们的亲身经历都说明了这是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时代,有很多的青年力量愿意助力中国科技创新,投入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去。由此可以想到,这背后是国家和昌平政府在其中投入的资金力量、政策扶持等发挥了作用,可以让青年人潜心科研和踏实创新。

  在回龙观“回+双创社区”也能感受到政府扶持的力量。社区和工商局等机构在这里一起打造了政务会客厅,让创客们上下楼就能进行税务、知识产权等咨询。而配套措施也处处是温情。一万平米花园广场配有图书馆、咖啡厅,回家的感觉都体现在细微之处。目前社区已有200个团队入驻。不要说未来的创客们,连我们这样的编辑记者都很羡慕有这样的工作环境。

  这次走基层是体会科研力量、感受技术创新和政府扶持的体验,也是一次和能够和同行记者进行业务交流的宝贵机会。此次采访中,不少记者带着长枪短炮,对访问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追求细节、挖掘背后动人故事。他们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新闻深度的把握都值得我学习。此外,此次采访中直播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很启发工作思路。

  最后再次感谢中央网信办组织的“温暖中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感谢给了我深层次认识昌平的机会和业务提升的机会。(中国新闻网 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