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吃了苦,但心甜了;虽然身上脏,但思想纯洁了。”这是人民日报社一位年轻记者在农家采访的体会,也是2017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的一个缩影。

  “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工作者殷切嘱托。

  2017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火热实践成为报道的主题,普通群众成为报道的主角,编辑记者们用心触摸百姓冷暖,用情书写万家喜乐。

    俯下身 沉下心

  “住住棚户区,端端农家碗,坐坐热炕头,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让党的意志和群众心声呼应,才能让政府决策与百姓诉求同频,才能让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共振,才能找到报道的着力点、共鸣点。”谈到“新春走基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如是说。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伊始,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就要求编辑记者,身上一头汗,腿下两脚泥,既要手握紧,更要心贴近。编委会成员以上率下,分头出发,翻大山、过田埂、坐炕头、宿农家,撰写了一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报道。人民日报社上百名编辑记者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组织小分队,参加调研行,上高原、下海岛、进社区、访军营。

  新华社结合实施“扎根工程”,抽调380多名编辑记者,组成几十路全媒体小分队深入沿海、内陆、边疆等200多个采访点。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感受,有的前往边陲哨卡,除夕夜与官兵们一起巡逻界碑为祖国守岁;有的聚焦“看不见”的春运工作者,挖掘翻山越岭的铁路“排石人”的感人故事……

  这些报道文风朴实,画面生动,被各大媒体广泛采用。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表示,“一些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编辑记者们反映,更加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也领会了‘走转改’永远‘在路上’的真谛。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扎根工程’,持之以恒推动采编人员在实践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这个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心记者肖源没回关中老家。他打电话给爷爷拜年,爷爷八十五了,耳朵有点背,听电话有点费劲儿,电话那头老人家说话更像是在喊:娃,你好好干公家的事情,公家才会把你当材料使唤。这话,基本成了爷爷例行的叮嘱,这么多年不知道唠叨过多少次!

  怀着爷爷的叮咛,他从陕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大平台。在肖源眼中,连续几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让他“真切触碰到普通人的执着、自强、乐观等这些普通老百姓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动真情 有温度

  笔触伸进土地,精神才有养分。只有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察民情、听民声、知民意,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人民日报社聚焦新理念、新举措、新模式,紧扣新进展、新成就、新变化,推出“2016,我们脱贫了”“夜宿农家听民声”“回家路上说变化”等多个特色子专栏,把镜头对准基层,让百姓成为主角,用实景、原声、真情,记录他们的生活变化,感受他们的人生忧喜,反映他们的梦想追求。针对不实“春节返乡记”在网络发酵引发的恶劣反响,整版连续推出“记者返乡记”,主动引导、抢先发声,以真实的见闻、亲历的事件、家人的讲述,展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带给每个人的获得感。

  “只有走进群众,才能找到文化的源头,才能发现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困境。”光明日报记者部主任周立文表示。今年,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报道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见证了一些文化事件,接近了一批民间文化人物,包括非遗传人。如河北皮影戏传人郭宝、湖南“鼓盆歌”传人刘静等。他们的故事,成为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最精彩篇章。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派出100多路400多名记者深入基层,在《新闻联播》等栏目持续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一路回家》《家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说句心里话》等系列报道。这些散发着浓郁真情的节目走心动人,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共鸣,并持续成为网络热词和热搜话题。

  春节长假是13亿中国人年度性“调整呼吸”的时段。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指出,在春节的氛围下,主流媒体设置合理的、动人的、有广泛共鸣的话题,并通过连续的、有次序的报道逐步把话题铺展开来,会恰逢其时地帮助人们把心中最为质朴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在舆论场上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有益讨论和追寻。

  转作风 改文风

  好文风源自好作风,编辑记者们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为报纸版面、电视画面、网络页面、手机界面增加了一大批“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采写的《老郭脱贫记》,细节鲜活,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村容村貌的巨变、群众脱贫的喜悦、干部扶贫的真功,真实情感,跃然纸上,稿件在一版头条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2月4日,大年初八,人民日报推出专版《新一年,咱加油干》,记者们从现场发回了对航天检测员、高铁检修工、边防士兵、基层干部、网店店主、农业大户的报道,登上多家新闻网站头条,引发大量留言跟帖。

  经济日报产经新闻部记者齐慧已经连续报道了七八年春运。报道“新春走基层”,她算是一名“老记者”了。而作为交通跑口记者,每年跑春运的感受都不一样。

  “作为年轻记者,必须要蹲下去、沉下心,才能够真正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看到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保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性判断和充足信心;才能让我们的政治方向更加坚定、舆论导向更加明确、新闻志向更加高远、工作取向更加清晰;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更好地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鼓足干事创业的劲头。”齐慧说。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新华社要求全社上下采取蹲点调研、区域协作调研、小分队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密切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广袤大地上摄取营养,锤炼成长。光明日报更加明确了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的“人文大报”或“文化大报”的基本定位,为了突出体现“文化味”和“泥土气”,编委会对报纸的版面和内容产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抓融合 思创新

  只有迅速地将传统权威优势和新兴技术发展从“加法”到“融合”转变的媒体,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新春走基层”中的融媒体报道,让编辑记者们感受深刻。

  今年1月,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大厅正式启用,“中央厨房”机制也首次运用到“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人民网先后进行多场“新春走基层”手机直播,话筒进农家,直播到田头,总观看数近50万,转评点赞数过万。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在春节期间开展移动直播——《给陌生人送个“福”字,找回久违的年味儿》,创意新颖,形式独特,近20万网友参与互动,形成刷屏效应。

  新华社报道手段创新,从“跟拍”到“直播”再到“互动”,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如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推出“2017回家路上有我陪伴”对春运进行直播。新华网设置记者风采、讨论专区等板块加强互动,让网民真正感受到新闻工作者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1月16日至20日,经济日报记者高兴贵跟随北京西往返成都的K4217/4218次增开列车进行采访。报道中,经济日报首次进行了新尝试,通过视频、音频、图文进行长时间的直播,折射出社会的巨大变迁。

  正月初一到初六新闻频道的晚间时段,央视每天推出一个半小时的直播互动节目《家和万事兴》,以大屏联小屏的形式每天聚焦一个话题,“晒年夜饭”“晒全家福”“晒传家宝”“说小伙伴”“话小别离”,每一个话题,老百姓都有话可说。

  在中宣部召开的2017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刘奇葆同志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改文风,更加体现群众观点、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真正形成“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粗话雅说、空话不说”的报道风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文风不是小事,改文风永远在路上。(袁勃 陈孟 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