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长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活动,让我的8月过得非常充实而有意义。

  “走转改”对于从事一线采访工作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当这个主题与“重走长征路”叠加在一起时,如何用我的眼、我的感官去将革命老区近几年来的变化直观、客观地呈现给读者,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近期以来,新华网一直在推动无人机新闻报道的普及,作为新华网无人机福建中队的一员,我在报道中,自然也加大了无人机的报道比重,先后航拍了长汀县城、毛泽东旧居、中复村等地。这些报道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反馈,在新华社客户端上,阅读量均在30万+左右。

  有些变化,是图片无法直接传递的。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如何让采写的文字带有温度,去感染读者?最核心的答案,便是深入基层采访。

  深入基层采访,才能炼就朴实的文风,写出有“温度”的稿子。如果说走基层是起点,转作风更像是一场心理变化,一次心灵洗礼。

  转作风,听起来不容易,要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加以改变,但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哪怕是对自己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应该吗?哪怕是做任何事情的,少些浮躁,多些谦逊,少些冲动,多点成熟,一步一步,也许我们的作风,也能在这个过程慢慢地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真实。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此是我采写的刘成发脱贫的故事。

  刘成发是长汀县上蕉村的村民。此前,他和妻子、孩子,一直住在村子的公屋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是刘成发家的写照。对于生长在大山深处的人家来说,他们那代人根本没有机会受到好的教育。生而瘦小的他,也没有更多的谋生技能,所能依靠的无非是那几亩薄田。

  随着两个女儿的相继出生,家里的生活因为多了几张口,变得更为艰难。最终,刘成发像鸵鸟一般,选择了逃避现实,终日与劣质勾兑酒为伴,成为了村民厌恶的酒鬼与穷鬼。

  在深入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刘成发的贫困,一方面是自身所处的环境使然,多少也有心魔在作祟。这让我在文章的写作中,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

  当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跃然纸上之时,我真实地感受到,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只要沉下心去,用全新的视角,用朴实、鲜活的语言,就能写出打动人、感染人的革命老区发展故事。

  这么多个月过去了,我仍然坚信,参与“长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活动,是我人生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新华网 刘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