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一个夏日,景色迷人。长汀城外,树木葱郁,芳草茂盛。远处,青山笼烟;近处,绿水含碧。一个面容清瘦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军警的押解下,缓步前行,他一边行走,一边用纯熟的俄语唱起了《国际歌》和《红军歌》,声调低沉,却雄浑有力。他心中很清楚,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的最后时刻,但他神态若定,面无惧色,走到一块绿草如茵的草坪中间,盘膝坐下,然后抬起头,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开枪吧!”用一份特有的宁静和从容,和这美丽的世界告别。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的瞿秋白。

  作为一名出生于1960年代的新闻人,一名在新闻战线从业20多年的记者,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受到革命光荣传统的教育,对瞿秋白烈士从容就义的故事并不陌生。但是,在80年后的初秋时节,2016年8月22日至28日,当我作为“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奔小康”采访团的一名成员,走进长汀这座千年古城、客家首府、红军故乡,走进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瞻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听讲解员详细介绍瞿秋白烈士的生平事迹之后,我的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久久不能平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能让一个正当生命壮年的革命志士谈笑自若、慷慨赴死?随着连日来采访路径的不断延伸和拉长,随着深入探寻龙岩、三明红色苏区当年的革命遗址,重走当年长征路,喜看今日奔小康,萦回在我脑海里的疑问有了越来越明晰的答案,那就是两个字:信仰。不是吗?人生是一张单程票,不可往返,谁不眷恋生命之美好?谁不欣赏世界之奇妙?谁不珍惜世间之恩爱?但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正是源于崇高的革命信念,千千万万像瞿秋白烈士这样的革命先烈、红军战士才能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青史留名,笑傲人生。

  信仰如山,坚不可摧。

  通过一周的采访,聆听先烈故事,探寻红色足迹,追忆长征往事,让我对“信仰”这一简单又不寻常的两个字有了更多的感触、更强的体会和更深的思考。“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品格,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在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县中复村红军桥的一个廊柱上,刻着一道离地面1.5米左右的深深的划痕,当地的红色讲解员钟鸣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红军入伍的“身高标准线”,是一杆枪加上一把刺刀的高度,“长这么高,当红军去”,一声简单而朴实的召唤,就“集结”了数千汀州儿女。因为“信仰”,他们踊跃参军,踏上漫漫征途。

  1934年9月23日,82年前的这个中秋,注定是一个要载入长汀光荣革命史的难忘之日。松毛岭上,战火纷飞,火光冲天,一场异常惨烈的阻击战就此拉开帷幕,这是当年福建苏区唯一的一次现代战争雏形的立体攻防战。是役,国共双方参战兵力近10万人,国军首次动用飞机、重炮狂轰滥炸,而装备与敌极其悬殊的红军,以伤亡六千多人为代价,浴血奋战,坚持了7天7夜,为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成为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最后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大仗。因为心中坚如磐石的“信仰”,他们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

  80多年前,在长汀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吹响了长征的第一声号角,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从此翻开了走向胜利的新篇章。在这血与火的征途上,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就有3万闽西儿女,并且平均每前进500米就有一位闽西子弟捐躯,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英勇的牺牲。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在那“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漫漫征途上,数万红军又怎么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闯关夺隘,爬雪山,过草地,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乌江突围……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最终谱写了一曲闻名中外的壮丽的英雄史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折不挠,铸就辉煌。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都具有坚定的信仰,为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追求奋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持续不断地传承着、接力着、奉献着。

  80年前,红军在信仰的明灯指引下,历经种种艰难困苦,走出一条胜利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也必然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点亮信仰之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新的辉煌!(闽北日报 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