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到2016年,八十年,长征从未停止。

  什么才是“长征精神”却是我从头至尾都在思考的问题,过程中有前辈告诉我长征精神容纳了一切正面积极的精神。

  九月,我采访了一位网友,他自称“新长征人”,我叫他“长征达人”。采访过程中他说,他重走了三遍长征路。我不理解,追问缘由。他说,每一次走完长征路回来,都是一种从身体到心灵的洗礼,长征精神,走过才知道。

  9月25日,我也踏上长征之路,开始解惑之旅。

  一场大唐的盛世迎宾礼震撼了记者团,一路端着摄像机的我只能用余光瞄一眼表演,作为一个极爱古典文化的人泪花都转出来了。回酒店之后赶在凌晨把这场“大唐”对“长征”的迎宾礼的视频通过微博展示给了网友。陕西把千年前的文化都传承的这么好,把长征文化应该传承的更好吧。暗暗期待第二天的行程。

  发布的稿件中我不止一次的提到照金小镇,因为这真的是一个把红色文化和经济发展融合到极致的地方。老区,没来之前我也以为冠以“老区”之名的地方都还处在经济落后的状态。而照金小镇的冲击太大了,结合现代元素以红色为主题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这是老区独有的资源,也是老区人民对于先辈们最好的感恩。当年的他们,血与灵魂的付出,不就是为了如今的模样吗?照金真正是“长征路上奔小康”。

  而发展也不是摧毁重建,薛家寨革命旧址依旧保存完整,通往遗址的路是一条窄窄的、陡如天梯的台阶。随行人员看着我手里的摄像机提醒我说,手里有设备可能没法从这条路上去,别看这是台阶,上面需要手脚并用的。后来看到同行记者们拍的照片,确实接近直角了,很好奇当年的先辈们是如何在这里战斗。后来我和同样拿着设备的记者们从另一条路上去,实在想看一看、想拍下来那悬崖上的“兵工厂”“指挥所”。然而到了目的地别说工厂了,连个“大作坊”的样子都没有,石窟的面积我完全想象不到能容纳一百余人,也无法想象他们还能在这里制造武器。只想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么高的山、这么难走的路、四面透风的石窟,他们如何果腹、如何遮风挡雨……再往前,到第四个石窟,看着眼前那难以称为会议桌的会议桌心想: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不触动,那只是他们不曾看到。

  在照金革命纪念馆里,那些简陋的枪械和冷兵器陈列在一起,不知为何生出一种心疼。那锈迹斑斑是当年的血雨腥风,周围晶莹剔透的玻璃罩和豪华展厅是牺牲时那一刻的展望。

  在延安,一场《延安保育院》演到一半,光明网记者滕文天把提前给我准备的纸巾又拿了回去,不是这位一米八的汉子柔情,而是那鲜活的牺牲触动了每一位记者。

  同样在延安山区,大巴车上回荡着讲解员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淳朴真挚的歌词,没有伴奏,没有掌声,伴着两边葱绿的山色和不时闪过的窑洞,不知道为何,眼泪又在转圈儿。

  站在每个遗迹我都忍不住想象,如果牺牲的先辈们在牺牲前的那一刻穿越一次,看一眼今天的土地,他们应该不再遗憾……

  因为是军网人,所以我的关注点落在长征、革命上。想做一个符合受众、适合网络传播又能体现出“继承长征精神”与“时代发展”的视频作品,《红色照金的视频“快闪”》想集中展现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完美结合。另外,在四天的行程内一路拍摄,先收集各个老区的素材,然后用分屏的剪辑手法将照金小镇与薛家寨,洛川会议旧址、与洛川苹果园,延安革命旧址与延安市的、当年简陋的制造工具与新型电子装配流水线等等充满强烈反差的元素放在同一个画面里,直观的给历史一个“穿越”,将艰苦岁月与繁华今朝融合起来——不忘初心,我们是在长征路上奔小康!

  我们走过的长征已经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体会到的艰苦不及当年万分之一,我们看到的长征虽然保存完整,却也没有当年的硝烟味。行程结束,我明白了那位“长征达人”为什么一遍又一遍重走长征路。为了那些我们错过的故事,为了那些我们不曾体会的精神,为了给奋斗找一个完美的理由。什么是长征精神——不抛弃,不放弃,创造一切不可能。何以告慰先辈——唯有和平与发展,以及永远不变的强军梦。(中国军网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