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开启了最后一站-陕西站的征程。这项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大型主题集体采访活动于8月份开始,来自近百家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371人次沿着红军的足迹,历经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六省,行程13200多公里,进行了集体采访。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媒体编辑,能和全国几十家媒体的记者、编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进行采访、报道,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自不用说。当结束了将近一周的活动之后,一路走来,有几幅画面最为难忘。

  旧城墙上感受文化传承

  古都夜色,西安秋深。晚风馨韵,文化传神。灯影如虹,大唐情浓。长安在望,古乐今声。25号晚上,刚刚到达西安的我们,观看了气势恢弘的入城仪式。古都长安的风光跳出课本是那么新鲜。采访团一众跟随着迎宾的礼乐队伍进入城门,乐声飘荡在光影之间,在城墙之上。我们聆听着时空的回响,感受到了历史的激荡。

  这初到陕西的一晚,便让人眼前一亮。古都西安不仅将它的城市历史保存了下来,更将中华历史上最闪耀的唐文化传承了下来,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对我们今天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与指导。

  不忘传统,继承文化,这又何尝不是一颗初心?

  苹果园里探寻农村新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切,都在洛川果农欣喜的脸上,找到答案。看着老人骄傲地为大家讲解“科技种植”,看着沿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品尝着秋天的累累硕果,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城市平日喧嚣的清新。乡村、乡业与乡情。看得见青山绿水,也看得到新村新貌,更看得到农民脸上的欣喜欢笑。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决非空洞的说教,熟悉的话语,是党的承诺,是国家民族的梦想,是人民的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心不忘,必有回响。

  宝塔山下重温革命岁月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登上了宝塔山,观看了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也参观了当年在这里从事新闻事业的前辈们工作的地方。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里写到:“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要了解中国红军为什么能在这几年中维持下来,必须对他们的内在精神、士气斗志、训练方法有所了解。”

  时光兜兜转转,长征胜利80年后,当今日的我们站在宝塔山上,那些奔赴延安的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已将他们的热血与宏愿化成了我们今日眼前的一切,《延安保育院》上空的轰炸机与阴霾不在,只有神州大地上的天空蔚蓝。

  当我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他们在个人的成长轨迹里了解了现实,坚定了理想,从“小我”走向了“大我”。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能?是信仰,是初心。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共产党人的根与本,就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前行中不断回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一路走来,在听到的故事里,在看到的变化里,我读懂了中国梦: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热血的。而这一路上,尽管时间紧、任务重,采访团年轻的记者、编辑们还是克服了酷暑、大雨,崴脚、受伤、生病、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始终坚持“战斗”在采访第一线,绝不掉队。“苦不苦,看看长征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在以实际行动与优秀作品践行着长征精神,也在“走转改”中不断增强网络媒体人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专业水平与创新精神。

  筑梦长征路上,感受初心力量。无论在江西、在湖南、在贵州,还是在四川、在甘肃、在陕西,我们都是“黄土地”的孩子。当我们在“胜利会师”的吴起,在红旗上签下名字,这六面红旗上的几百名网络媒体人,将回到各自的城市、各自的岗位,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而这些“黄土地”的孩子们,也将继续怀着一颗初心,奋力前行。(求是网 钱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