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北京阴霾,一如9月18日出发的那天。

7天时间,在兰州集结的近70位网络媒体人马不停蹄走遍4市6县,一路行至西安,在身后划下了2000公里的轨迹。

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我收拾行囊、准备出发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次说走就走的远征。而当我扮演着历史的见证者,带着时光的仆仆风尘,在处处遗迹旧址、座座山间村落前驻足凝视,一切都有了答案。再次走进那个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艰难岁月,实地见证长征精神在陇原大地的延续,这是何等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一次不畏艰险的远征

一天一个县市,除了参观、采访、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大巴车上“颠儿”。为了到达山沟沟里的小村落,我们走了数小时绕也绕不完的盘山路,感觉体型庞大的大巴车分分钟都要飞到山涧里去。好在自认为女汉子一枚,一切都挺了过来,就连从出生开始就患有的重度晕车症也被彻底治愈了。

为了追求报道的时效性,采访完返回大巴的网媒记者们立刻拿起手机,编发微博、整理思路,所见所思即刻从指间传播开来。白天外采,晚上返回住处收拾妥当,真正写稿子的时间实际上从午夜才开始,为了码字每天睡两三个小时成了采访团小伙伴们的“家常饭”。

这何尝不是走了一遭“微长征”?尽管吃了点小苦头,但与80年前的那群队伍经历的一切相比,这确实是九牛一毛。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相信此行定会超越时空,成为漫长年月里的一抹艳色,堆在自己的眉梢眼角,成为符号。

这是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

有人说,人可以为崇高的理想卑微地活着。

无数革命先辈曾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其中的艰难困苦说也说不完,严峻险阻道也道不尽。可怀抱着理想,哪里会感觉到卑微呢?

红军会师纪念地会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一路走下来,只有一个感觉,遗迹和旧址或许会落上尘埃,但理想之光却注定永恒。

作为军网人、军报人,当我站在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时,内心波涛汹涌。解放军报第一任总编辑欧阳文是一位老红军、老革命,这位开国中将身经百战,并曾亲自参加山城堡战役。就这样,一场战役与一份报纸,在那一时刻被一位将军勾连起来。眼前的一块块展板、一幅幅历史图片,时刻提醒着我,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寻根之旅,作为一位新闻人的种种情怀与理想也在这一刻被点燃。

马克思曾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对先烈们理想主义的最美诠释。

这是一次不朽信念的远征

在王小波的书中曾看到过这样一段,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这是怎样的一种执念!而这种执念放在创造了长征这一伟大奇迹的人们身上,就是一种崇高的信念。

“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我想,这树身和树根间浸润着的也是一种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与力量的支撑,激励着甘肃人,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从兰州八办到沈家岭精准扶贫村,从静宁苹果产业发展到南梁豆腐加工作坊,从高寨村异地扶贫搬迁到西峰区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秉持着信仰,甘肃人民正奋发图强,开拓前进。

如果说以前的自己是上了一艘船顺流而下,那经过这次陇原之行感觉自己好像有了桨、有了舵。惟愿用四个词概括所见所感——难得,值得!感恩,感怀!(中国军网 毛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