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我跟随“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踏上了甘肃这片为红军长征提供落脚点和三军大会师的红色热土,初来乍到对这里的一切都很好奇。这一路我感受到革命老区对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感受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激情,感受到采访团同行们专业、敬业“蛮拼”的职业素养。这一路,我们走访了甘肃省4市6县,行程近4000里,这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感触颇深。

  革命理想大于天,当年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历经千难万险、千山万水最终胜利会师。从8万人骤减到3万,是一种坚韧的信念在支撑着这支队伍前进,如果没有坚韧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支队伍有可能不能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就没有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山城堡大捷、北上抗日的家国情怀。是信念支撑着这支队伍排除万难,是理想激励着这支队伍勇往直前。在红色纪念馆,我深受触动,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尤其是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保持“不骄不馁、不畏艰难”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开山铺路,红军长征沿线地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干劲十足。在沈家岭村、在颉岭村、在南梁镇……在采访团走过的这一路,从旧貌到新颜,从土坯房窑洞到宽敞明亮的新居,从出行靠肩挑手抗的泥泞山路到汽车奔驰的平整大道……这一切都被网媒记者记录了下来。76岁老人李厚功的那句“人人都喊奔小康奔小康,我不知道小康长啥样,我只知道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的生活以前都不敢想象”,颉岭村村主任马文成的那句“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脱贫攻坚一户都不能落下。”的工作激情打动了我,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他用不服输、不认命、敢拼搏的精神带领全村群众削平三山头建设新农居,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在周家湾村,虽然一部分困难群众还没有脱贫,但是这个曾经破旧偏远的小山村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希望有一天还能到周家湾村,去听那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去住一住当地宽敞明亮的新居。

  最深的夜诞生最新鲜的报道。这一路也是对网络媒体队伍的一次大练兵,上午赶路、下午采访、傍晚返程、深夜写稿是这支年轻队伍的工作常态。深夜是微信群最活跃的时刻,凌晨是住地灯火最通明的时分,同事们都迫不及待的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惊人的变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昔日遥远的小山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与其他地区同步前进。

  重走长征路,这一路,我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弥补我对长征的记忆。这一路,见证了偏远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路,学习到了同行们“蛮拼”的职业精神。

  长征永远在路上,越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事业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闪耀着光芒的事业。(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