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时间太短,长征路上的故事太多,听不完、写不完。有幸加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南站采访团,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感动、收获了经验、收获了友情。亲身走下来才明白,“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再只是人尽皆知的传奇,而是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用信仰撑起、用智慧谋划、用脚步丈量出的真实历史。随着一路上撰写的13篇新闻稿陆续发布,我也完成了采访任务回到北京,但一些打动人心的瞬间久久萦绕心头,许多业务上的收获让我不虚此行。

    打动人心的瞬间

  随着江西站“首战告捷”,8月29日湖南站接棒。在启动仪式上,我作为网络媒体代表上台,从网信办领导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启第二站的采访活动。在倍感荣幸之外,也深受触动。接力棒虽然只是个象征,但象征着“重走长征路”,握在手里的时候感到了沉重。能不能讲好长征故事?能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能不能多写一些脱贫致富典型?一个个问号让我有了压力。正因如此,在接下来的采访行程中,我如饥似渴地寻找采访素材,总想多问一句、多讲一个故事。虽然舟车劳顿,但晚上回到住地还是打起精神写稿,困累交加的时候总会感叹,这样的山路漫漫,我们坐车都觉得颠簸不堪腰酸背痛,而当年红军战士是用双脚走过来的,那是何等的意志力!

  在湖南这片红色故土上,长征的印记无处不在。在脱贫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长征精神也指引着当地人民。在十八洞村采访的时候,我碰到一位返乡就业的小伙子。以前一直在外打工,3年前返乡,负责维护村里的电商服务站。我顺理成章地问他:“是不是因为家乡发展好了,收入更多才回来的?”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不是,说实在的,我现在不如在外面打工挣得多,因为我们村电商正在起步阶段,总得有人干。我觉得为自己家乡出力气,更有奔头。值!”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有光亮。我看到了他内心澎湃的激情和希望。不计个人得失团结一心,这不正是长征精神的传承吗?

  在贺龙纪念馆,一卷生锈的钓鱼线让我印象深刻。1936年,贺龙率领的红军在经过一片人迹罕至的水草地时陷入粮荒。在全军断粮的生死关头,贺龙想出了钓鱼的法子,他用针做成鱼钩,让战士们把枪杆临时改造成鱼竿,全军钓鱼,维持生存。

  关向应感慨万分:“翻开中外古今历史,从来没有看到哪个元帅将军率领全军钓鱼,没有看到哪只军队为了生存而钓鱼,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才开了这个先例。”两把菜刀闹革命,一根鱼线救全军。这生锈的鱼线背后,是共产党将领能上能下、智慧与胆略并存的体现。

    新闻业务的收获

  一路走一路访,倾听历史、记录脱贫致富故事让我备受启发,而同行50多家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推陈出新,也让我学到很多,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采访过程中大家源源不断地发布微博和PC端稿件,我逐个阅读学习,发现我们的采访团真是卧虎藏龙,有消息稿、有评论、有图片故事、有视频播报、还有直播,有的网站还运用了航拍、全景、VR。对于文字记者出身、还停留在传统新闻稿阶段的我是很大的启发。此外,在稿件的写作手法上,众记者也各展所长。快讯、特写、侧记,网络化的语言、活泼的文风、接地气的表达,让长征这个厚重的历史主题在记者们笔下变得真实而鲜活,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一路上,微博报道与传统报道方式地位相当,而各家媒体以自身风格定位出发,纷纷发出了独具一格的微播报。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不一样的写作方法。

  业务收获不小,友谊更进一步。全国52家网络媒体,来的时候都不认识,走的时候亲如一家。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一同被长征精神震撼着,被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脱贫致富的故事感染着。在新闻报道上,我们也是同一个战线上的亲密战友。线上发稿积极热烈、争先恐后,线下交流也热火朝天、充满乐趣。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是我们湖南团的最大特点。谁需要一张什么角度的照片、需要一段什么样的素材,报道群里说一句,马上有人出手相助。白天采访、熬夜写稿固然辛苦,但身处这个气氛活跃的大家庭,有了兄弟姐妹们的陪伴,也并不觉得是孤军奋战了。

  采访行程结束,最想说的是不虚此行。长征是一部永远散发着生命力的历史,它的精神可以用在任何时刻。脱贫奔小康是一段“新长征”,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长征”呢?此行过后,我将带着这种信念,带着脚踏实地、永不言弃的精神,走好自己的“新长征”之路。(千龙网 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