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成都平原,四处弥漫着馥郁的桂子花香。天府之国的老百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伟大的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踏上自大渡河到大草原的川西土地,那一份崇敬和缅怀之情油然而起。

  无论是读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是王树增先生的《长征》,对大多数人而言,二万五千里只是一个漫长的路程,头脑里多是抽象的概念。当亲临大渡河的湍流,亲自踏上夹金山、梦笔山,感受重峦叠嶂、空气稀薄、天气寒冷时,才真正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不易。

  大渡河穿梭在川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河道不算宽阔,却让名震一时的石达开饮恨河畔,送了一世英名。站在河边,眼见着急流卷起一道道浪花,激荡出一个个回旋,我们能感受到水流下利石遍布,艰险处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红军历经艰辛,最终跨越。但对于徒步前行的红军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川西的大山如刀劈斧削,高者直入云霄,险者壁立千仞,有利的地形和关隘全在敌军手中。人墙天险,红军必须穿越人烟稀少的丛林,水流湍急的河流,在山与山之间盘旋,在沼泽地里挪动迂回。

  人类曾在很多场合慨叹文字的无力,此刻的我,也只能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慨叹文字的局限,但更让人感到卑微的,还是战胜这些艰难险阻的红军战士们。红军做到了!他们在补给缺乏、药品不足、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用生命和鲜血熔铸了让后人敬仰的长征精神。

  在深入田间地头的采风里,在家长里短的交谈中,老百姓心中最质朴的长征精神,就是共产党人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民族的未来,中国工农红军和我们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毫不退却。

  在通往夹金山顶峰的盘山公路上,云雾缭绕在群山的山腰里,夹着雪粒的雨洒落在山坡上。我们走出车门,站在海拔4100多米的山顶上,哪怕轻微地跳一跳,都会气喘吁吁。同行就有人感慨,“如此艰苦的条件,如果是我们当代人踏上这条路,可能就是一条不归路,早已葬身于山谷。红军当年面临着围追堵截,缺衣少食,还能翻过好几座大山,的确是创造了一种奇迹。”在绝境中寻求生路,这不仅是我们党在红军长征路上的奇迹,也是在整个革命历程中用毅力和智慧不断创造的奇迹。

  精神总是振奋着人,鼓舞着人,感染着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川西多是人烟荒芜,古史里常将其形容为“不毛之地”,原因无他,关键在于其自然条件的极端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看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欢快和喜悦。小山村里的玫瑰花香,红色景点旁的特色旅游,高原牧民的新村新居,抗震救灾后的旧貌新颜,汉藏羌回等多民族融合聚居的特色村寨,眼前的川西风情与史书记载迥异。冒水村独自考察带头致富的陈望慧,发扬长征精神修通草原天路的藏族大哥杨朝军,在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憨厚感人的眼神中,我们能捕捉到一个伟岸的身躯。“我成长在大山里,红军能走过它取得革命胜利,我们也就能战胜它走向富裕。”长征精神或许对很多人只是一个远不可及的符号,但对他们而言,长征就是一种精神的孕育,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难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广袤的西北土地上行走,采访了诸多红军士兵之后,心底会不禁感慨:“红军长征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我想,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从红军走过长征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预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借用老乡的这句话,我想说,如果我们能发扬好长征精神,即便雄关漫道,也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挡不住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