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网信网记者,我在此次“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活动当中扮演着双重记录者的身份。既观察贵州当地的世态民情,也观察记者逐次采访的触动和转变;不仅记录自己的切身体会,也记录同行队伍的凝心聚力,思考抒怀。于我而言,这是一次拥有双重收获、双重体会的难忘之旅。

  回顾此次贵州之行,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三幅画面。那是我们初到黎平的第二天,央视网贵州站记者安楠在翘街尽头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航拍任务,黎平一小恰逢放学的学生们被头顶呼啸而过的“嗡嗡”声吸引住了。孩子们仰起头一路追着航拍器跑过翘街的牌楼,团团围住安楠手中的操作手柄,露出只有孩童才有的不加掩饰的钦羡神态。当我们的队伍离开,学生们依旧立在原地,满眼不舍。此情此景,与82年前红军离开翘街时乡民相送的情形,形成交相辉映的历史画面。那是我此行第一次感受到这片革命热土蕴含的希望。

  行程过半,队伍来到湄潭县。沿着湄江镇漫山遍野的茶园一路上山,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入,醉倒心神。这时才领悟,原来“醉美遵义”绝非虚名。到达山顶,金花村的七彩部落舒展眼前,望着这片青山绿水,行军队伍的旗帜迎风飘扬,每个人都热切地向适时飞来的航拍器挥洒笑容,仿佛此行是一次胜利的战役,一次幸福的归程。“贵州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这是初次来贵州采访的记者最深的感受,曾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如今当真已变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西南宝地。当地人民都在慨叹新生活的来之不易,都在说,党的政策真是好。

  终于,遵义站到了。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记者们观看了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特别宣传片,片中再现了遵义会议现场紧张激烈的情形,动态展示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战略路线,坐在台下观看的我不自觉地为之捏一把汗。直到《我的祖国》歌声响起,悠扬的女童声回荡在庄严肃穆的放映厅里,在场的记者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眼前光芒万丈的红色光辉。“太震撼了!”这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观后感,借着充沛的感情和心灵的洗礼,一篇篇鲜活感人的文字跃“燃”纸上。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懂遵义会议,真正了解四渡赤水缘何被习近平总书记赞叹为“毛主席用兵如神!”长征路上的伟大转折,革命史上的关键时刻,真切地在这里发生。

  伴随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年轻记者队伍,我们开启的是一条求知、求实、求是之旅。记者们以好奇的心和机敏的头脑探寻这片革命热土上发生过的故事,用手中的纸笔传达基层一线的真实诉求和安民良策,在伟大转折和安稳现世面前,真切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带领人民走出了百年民族屈辱史,走向了独立、强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大之路。

  5天的采访,将近2500公里的行程,虽有疲惫、病痛,但记者队伍比出发时更加神采奕奕,信心满怀,他们相约回到北京后,这支红色小分队要继续团结在一起,延续我们的“长征事业”。我想,从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走上这条长征路开始,长征便永远在路上。(中国网信网 陈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