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运用互联网——

  “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的第九次集体学习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走出“红墙”,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以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授课老师”多为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总书记考察了增材制造、云计算、大数据、高端服务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情况后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

今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创新是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总结历史经验,总书记指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2015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无论是在国内同中国企业家交流,还是访问不同国家,我都有一个强烈感受,那就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书记指出,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总书记强调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互联网发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普及的广度。总书记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特别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即“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对于7亿网民,总书记倾注了特殊的感情,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总书记叮嘱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文化强、国运昌,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总书记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标志,必须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并切实发展和壮大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影响力。

互联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艺形态。对此,总书记保持高度关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提到了网络文艺生产问题,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