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是各路红军到达最全、活动时间较长、行经地域较广的省份,是党中央选择以陕甘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策地。

80年前的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11月的山城堡大捷是红军长征最后一战,同时也是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80年后的9月19日——24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成员行进在甘肃省内,来自中央和地方共60余家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的编辑记者深入兰州市、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四地八县区探寻红色遗迹,聚焦精准扶贫。一路上,网络媒体编辑记者重走长征路、感受红色气质、深入精准扶贫村、采访脱贫攻坚带头人,他们把灵动的身影和扎实的脚印留在陇原大地。

 探访红色遗址 弘扬长征精神

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到会宁会师纪念塔,从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地到南梁革命纪念馆,从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到山城堡战役纪念馆,网络媒体编辑记者是倾听者也是记录者。六天时间,编辑记者们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挖掘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传递着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

蓝天白云下的会宁会师纪念塔庄严肃穆。(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摄)

9月20日会宁天气格外晴朗,采访团从会师桥一路步行至会师纪念地,园内苍松翠柏林木葱郁,生机盎然,青砖红墙的会师楼古朴雄壮,挺拔高耸的会师塔巍峨雄健,这一切是那么庄严肃穆。采访团一行满怀敬意在会师塔前接受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向红军英烈敬献花篮、参观红军会师联欢会旧址。

会师塔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遒劲有力,讲解员向采访团讲述了会师塔有题词没落款背后的故事。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为纪念塔题写完塔名之后没有署名落款,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多都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好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中国军网记者毛志文迅速捕捉到这个细节,连夜撰写《为有牺牲多壮志:会宁纪念塔有题字没署名的秘密》,“第一次听说会师塔题字背后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这种激动人心的历史细节,我当然不能错过。”毛志文说。

在会宁会师纪念地,工作人员向采访团讲述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历史。(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摄)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每一位浴血牺牲的革命先烈都应该被铭记,每一种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都应该被敬仰。缅怀先烈、不忘初心,长征精神是我们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长征路上奔小康 脱贫攻坚看老乡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比较明显的省份。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调研,对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

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深入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2016年上半年,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56.8元,同比增长9.1%。

9月19日——24日,采访团一行在沈家岭村、周家湾村、颉岭村、贾洼村等精准扶贫村见证了陇原大地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起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美丽新居,当地干部群众以不服输、不认命、敢拼搏的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采访团成员在白银市会宁县韩家集乡周家湾村采访精准扶贫对象王运湖。(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摄)

韩家集乡周家湾村位于大山深处,是典型的贫困村,也是会宁县2016年预脱贫村之一。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周湾村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全膜种植打基础、特色种植抓示范、牛羊养殖鼓腰包、劳务经济增收入”的富民产业发展思路。

采访团成员和村民王运湖聊天得知他们家的收入状况,五亩黑膜马铃薯收入1000元,两亩全膜玉米亩产收入1120元,蔬菜大棚每年收入8000元,加上牛羊鸡收入近8千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造血式”精准扶贫让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们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更进一步

坐落在山顶的颉岭村。(央广网 张佳琪摄)

“耕地靠牛,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吃水靠挑,电视雪花飘飘”峡门乡党委书记朱建民这样介绍颉岭村昔日生活场景。为彻底解决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颉岭村干部群众以“削平”三座山头的魄力,实施整体搬迁。如今我们看到的颉岭村道路宽敞、村容整洁,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走出大山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子也就越来越宽。“过去一万元对我们来说都是个大数目,现在养了牛,生活有保障。”在村主任马文成的带领下,当地群众将养牛作为支柱产业,目前该村每户的养殖规模扩大到平均10头,人均畜牧收入达到4365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3%以上。

正如央广网记者张佳琪在文章中写到的: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像雨露甘霖一般滋润着这片黄土地,来到这能深刻地感受到扶贫政策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六天行程,穿越4000多里山路,采访团成员爬坡过梁走进山村、深入群众,在田间地头、鸡舍牛圈记录着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见证着乡亲们摘掉穷帽子的幸福生活,感受着干部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勇气。

 不忘初心 走好网络媒体人的“长征路”

用脚丈量,用心观察。六天的采访行程网络媒体人用感人的文字、精美的图片、震撼的视频传播甘肃长征经过地区一段段动人的红色故事,记录精准扶贫政策给昔日贫穷落后小山村带来的惊人变化。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8月22日在江西启动以来,引发网民网媒的广泛关注,截至9月29日17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共发布图文、视频、H5、VR等各类作品13.7万余篇,其中新浪微博9.6万条,阅读量超7亿。截至发稿时,网上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热度不减,本次活动主题仍在升温发酵。

采访活动结束,编辑记者们难忘六天时间结下的革命友谊,相约下一次的相聚。

六天时间,采访团成员探访红色遗址,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深入鸡舍、牛棚、果园,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4000多里的山路,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行走在陇原大地,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的长征精神、诠释网络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网络媒体队伍而言,这次重走长征路既是精神洗礼也是业务练兵。采访活动结束的前一晚,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副局长唐建军这样总结:“六天的行程4000多里路,我们这支队伍非常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家克服疲劳、用心写稿在网上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甘肃站的采访活动告一段落,甘肃的红色故事和脱贫故事在网络媒体人的笔下逐渐清晰起来。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我们相信到2020年甘肃省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再遥远。(中国网信网 葛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