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丰富与美的表达是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2016中国网络语言文明论坛上的发言

王旭明 语文出版社社长

  针对当下网络上污言秽语、凶言恶语、胡言乱语的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加大治理力度,净化网络语言,这样的动机当然是好的,但前提是要针对网络语言的实际进行客观的、具体的和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真正治理网络垃圾语言找出良策。

  我认为,把网络语言简单分为雅和俗两类并进而提出用雅语战胜俗语是不妥的。如果从俗雅角度对网络语言分类的话,网络语言至少可以分为三类:雅语、俗语和低俗语。这样区分既是根据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实际提出来的,同时又有助于稳准狠地打击网络低俗语言。

  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语言是近年来新产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这种语言形式由于使用者多、覆盖面广和影响力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据最新统计,我国已经有六亿多网民,换句话说,我国有6亿多人在网络上进行交际。从网络语言特点和使用者实际看,雅语和低俗语必定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网民使用的既非雅语,也非低俗语,而是俗语。雅语不必多说,但俗语和低俗语则必须区分开来。比如,给力、美眉、蒜你狠、点赞、蛮拼的、颜值、卖萌等等毫无疑问都不是雅语,但肯定不能划分到低俗语之列,只能算作俗语。事实上,网络上大量使用的语言还是这一类俗语,网民也正是因为这类俗语鲜活、生动和接地气,而广泛使用它。因此,将此类语言作为俗语抵制显然不妥。我们要大力提倡使用网络雅语,引导使用好网络俗语,抵制网络低俗语。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旨是“文明网络语言,共建清朗空间”,我以为主题非常好,用文明取代净化、纯净之类的表述既准确又客观地反应了语言实际,具有导向意义。尽管关于文明有多种说法,但文明离不开语言,在构成文明的诸多因素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这是毫无疑问的。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人所以为人者,言也。”语言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家园,我们正是以语言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段话生动的说明了人类文明与与语言的关系。如何做到文明网络语言呢?我的回答是,文明网络语言,必须要学会准确的表达、丰富的表达和美的表达。

  首先说准确的表达。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是这个人或群体文化文明程度高低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民之间稍有观点不和,就是人身攻击、诋毁和谩骂,用情绪代替说理,与其说对这些现象要净化,不如说要引导网民该如何用文明的方式包括用雅语和俗语来表达他们的内心,这当然是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做到准确表达应当是从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就该接受的语言训练,但我们长期以来缺乏这样的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网络世界网民胡言乱语现象的根源。

  学者金海峰先生这样说,线上的问题是线下的问题,线下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的问题是文化文明的问题。此语甚为有理,不要以为准确的表达无需学习,恰恰相反,当下无论是网络语言世界,还是其他语言现象,不能准确的表达都是很突出的问题。

  就说我的一个例子吧。虽然我自以为表达没什么问题,但还是出了问题。比如我是回族,就想当然的认为回族、穆斯林和伊斯兰是同一个意思,在不同场合将这三个词语混用,造成了某些网民的误解。后来,我了解到,三个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就这一点来说,引起某些网民的误解,根源在于自己没有准确表达,可见学会准确的表达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啊,这和文化程度、文明程度紧密相连,更与人的多方面修养紧密相连。

  我从不认为,没有文化的人用粗俗的方式表达内心是他们喜欢粗俗,爱骂人是天生的,这样的看法不对。这种现象本质上是这些没有文化的人不会、也不懂如何用恰当和准确的词语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观点,由此看来,提高人的文化文明程度有为重要。

  再说丰富。网络语言所以被广大网民接受和喜欢,一下子成为几亿中国人使用的语言,恐怕在诸多语言形式中,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类语言。所以如此,不是、也不可能网络上都是雅语,也不可能都是脏话连篇,而更多的一定是少量的雅语加大量俗语。从语言发展的实践看,语言的丰富性是语言形式得以生存、繁荣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语言不可能是纯净水,而应当是矿泉水,充满了各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矿物质;我们的网络空间也不可能是无细菌的真空世界,而是充满飞鸟虫鱼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人总拿孔子“不学诗,无以言”说事儿,我告诉他们,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对全国人民的要求,而是对他的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贤人的要求。还有,当时所谓的雅言也是那个时代统治者官方语言的称呼,并不是所有人的通用语。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么可能用雅言的统一标准要求所有人呢?尽管提倡者的动机可能很好,但在我看来既不可能让全国人民都说雅言,也没有这个必要,更不符合语言、尤其是网络语言的自身规律。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并努力学习网络语言的丰富性,在语言实践中提高文化和文明的程度。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学术出版单位比如商务印书馆,多年进行网络语言使用报告和汉语盘点评选活动,推动语言丰富性建设,引导广大网民语言生活。近年来,一些领导也主动上网与网民沟通,效果不错;但同时应当看到,具有多方面修养和影响的人士包括官员、艺术家、学者等用网络发声的太少,还不能适应网络生活需要。我们呼吁文明网络语言、共建清朗空间不仅需要普通网民,更需要有影响力的、特别是官员和知识分子的参与,如此,才能获取更多的新媒体的话语权,才能用正能量占领新媒体高地。

  至于美的表达,则是站在文化和文明比较高的层面上提出的要求,而从当下的网络实际上看,还有相当距离。比如应该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文学交流,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等。这就需要更多有识之士长期不断的努力了。

  还是要强调,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最多的就是俗语。“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语言历来是很多伟人讲话的风格。习近平同志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表率。他不仅善于运用语言,俗语运用得尤其好。比如,长江后浪推前浪、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狗熊掰棒子、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等民间格言和谚语的运用非常灵活巧妙。2014年7月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个人生活时,习近平引用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歌曲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都被工作占去了”,说明大国领导的责任和担当。在讲话中他还曾引用过“蛮拼的”“点赞”“老虎”“苍蝇”“APEC蓝”之类的网络用语,既风趣幽默,又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领导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风格,用雅语和俗语与广大网民进行交流,打成一片。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语言是新兴的语言品种,特别需要研究,不能简单的用对书面语言的标准来要求网络语言。专家和学者们既是语言的研究者,又同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我们应当提倡在网络中用准确、丰富与美的表达,而不是将问题简单化,用所谓雅语一概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