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中国3分钟》栏目播出《大师远去的背影》,栏目主持人王晓辉用流畅的英文,夹叙夹议,缅怀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

“梅葆玖是为京剧而生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他热爱的京剧事业。他的离开,是京剧事业的损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损失。”

这是中国网《中国3分钟》(China Mosaic)栏目5月5日播出的《大师远去的背影》视频中,一段缅怀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的评论。这期节目颇受海内外受众的喜爱,节目播出不到两周时间,海外社交账号上阅读量达到70万人次,视频播放量达15万次,互动700多条。

《中国3分钟》是中国网专为移动端和社交媒体量身定制的一档全球时事英语评论节目。2015年7月试播,2016年初正式上线,短时间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立而道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全球目光越来越聚集于中国,世界迫切期待进一步了解中国,我们也愈加需要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而多元的全景中国。

海外读者最想了解中国的哪些方面?如何让我们的想法、传递的信息和理念转化成他们的认同?“本立而道生”,立足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找到国际化传播的本土化和切入点非常重要。

《中国3分钟》邀请国际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的资深专家担任节目顾问,保证节目创作团队具备扎实的英文基本功和跨文化传播思维,通过符合西方受众表达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不同文化中取得平衡和融通,真正融入和影响海外主流社会。

2016年5月12日,中国网推出了《天书指路——海角再远也是家》,该期节目以古代南海渔民世代相传的手绘手写航海日志《更路经》为切入点,讲述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活、打渔,发现进而命名岛礁和开发南海的故事,从侧面说明南海是中国的领海。节目上线不到20个小时,就有超过10万人在Facebook上观看了该视频,阅读人数多达236万,1891位网友参与了评论互动。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亲自为火箭军授旗,这是中国在陆海空三军之外成立的第四个军种,本身就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境外媒体一向对中国军改高度关注,如何在这个事件上发出中国声音显得极为重要。《中国3分钟》栏目组迅速做出反应,联系国内军事领域相关专家对话题进行探讨。2016年1月11日,栏目组推出了《中国建立现代化火箭军,军事力量将升级》,该期节目在国务院新闻办的Facebook官方账号和中国网专题账号“热点中国”(Trending in China)发布后迅速引发关注。截至2016年1月25日,推文累计阅读量超过150万人次,视频播放量达6.8万次,1280位网友参与互动。美国网友克里斯·强森还将本期节目转发至Facebook上非常活跃的政治性群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使美国重返伟大),引发了该群组的爆炸性讨论。

在快节奏的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类网络节目往往紧随热点事件发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中国3分钟》栏目紧跟热点,快速推出相关视频评论节目,为中国声音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声平台,生动、及时地表达了中国的观点和立场。

 四两拨千斤

网络视频节目内容丰富、表达方式多元且互动性强,使其具备了拥有广泛受众的基础,尤其是对国外传播中国声音时,更需讲究策略,寻找支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15年12月17日,《气候大会决胜巴黎》播出,这期节目将巴黎气候大会的背景、各方立场、中国主张等内容以微动画、图表、图形等多种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在展现习近平主席关于气候议题的表述时,采用“习主席头像+对话框”的形式;而在表现中国网记者同期声时,则采用了年轻人喜爱的微信等社交媒体通讯工具的设计,以微信语音播放的形式呈现。节目时长有限,评论员无法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表态详细阐述开来,为此后期编导特意制作了动画加以辅助,在一张世界地图上闪烁标注出各国的地理位置并附上其观点主张,不仅将多方信息浓缩在短短20秒时间内呈现,其画面更是生动精彩。

作为一档海外传播节目,为更多覆盖海外受众,《中国3分钟》在选取政治、经济、军事类硬性话题外,还选取了一些文化、民生类的软性话题进行评论。

2016年4月15日推出的《美食还是歧视?一首“精明”的打油诗》便以美食做比,回应诗人“我们还有更多地方美食。当来自中国山东、内蒙古的美食呈现在您面前的时候,尽情享用就好了。当然,您也最好不要一边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美食,一边调侃创造美食的人。”

这样的编排和创作,可以“优雅地”呈现栏目立场和观点,比义正言辞地抨击种族歧视这种“填鸭式”灌输效果更易于被人接受。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关键要看受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能否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

谈笑有鸿儒

在向世界形象地传递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时,除了注意方式方法,更需找准传播源。“谈笑有鸿儒”,找对讲故事的人,传播将会事半功倍。

《中国3分钟》由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亲自操刀,担任栏目核心评论员。王晓辉有着丰富的海外传播经历,也有着多年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和互联网工作的经验,曾经多次担任过领导人的随行翻译。经过多年的工作积淀,其评论风格自成一派,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他的英语表达深入浅出,风格幽默又意味深长。节目推出后,反响热烈,得到了海外受众的青睐,自此开始担任起节目的主持,这对培养节目受众粘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只有从民族文化中开拓,从历史走向未来,才能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海外传播体系,加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中国3分钟》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在海外进行推广,从2016年初到现在,不到半年时间,节目的总阅读量已超过2340万人次,视频播放量超过330万次,网友转发和评论3万多条,也成为众多国际主流媒体引用的信源。这是中国媒体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占领先机、融入国际传播体系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尝试。

谈到《中国3分钟》未来,王晓辉希望在中国网的努力和坚持下,通过每期短短三分钟节目,就像是用一片片的拼图方块,拼接出一个更加清晰、完整的中国形象,展示出更加真实的中国。

(鸣谢:中国网李虹霖、孙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