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百米的高空俯瞰皎平渡,江水湍急,可见当年渡江的难度。皎平渡大桥横跨两岸,是连接川滇的咽喉要道。

  香格里拉革命烈士纪念碑融合了藏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当年当地许多藏族彝族穷苦青年跟随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把一腔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来从滇池至越巂,畏涂一千三百里。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诗人李京这首《金沙江》虽然是写于元代,却恰如其分地跨越时空描述了数百年后红军过金沙江时的情形。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将红军当年路过中甸县时写下标语的墙壁、木门完整地搬到了室内,将珍贵的历史遗迹保护起来。

  香格里拉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于2014年8月,将分散在全县各区域的烈士墓统一迁到了县城。园中草木葱郁,数百座墓排列整齐,两位当地男子正在墓园中徘徊,沉思追忆先人。

  1935年4月底,红一方面军由南向北经云南禄劝,直插金沙江。金沙江在云南省北部划出一条跌宕起伏的弧线,一道天险拦住了红军进入四川的道路。红军一边阻拦身后的追兵,一边击破当地驻军的阻挠,分几路到达金沙江畔,但漫长的河岸线上,渡口和渡船大都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破坏。红军先遣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皎平渡附近寻到6艘船只,这里成了两万多红军抢渡金沙江的唯一渡口。

  从金沙江北岸的岩洞中遥望对岸的皎平渡。当年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人渡江后就住在岩洞之中,指挥红军两万人九天九夜抢渡金沙江。

  据禄劝县党史办主任李忠福介绍,当时协助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中,有24名是禄劝当地群众,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之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而如今,他们的后代仍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长久挣扎在贫困线边缘。直到今年,禄劝县才被云南省昆明市列为“脱贫摘帽”区域,全县2个贫困乡、20个贫困村、9649户、32865名贫困人口将一起脱贫出列,贫困户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提高到3500元。

  脚步同样跨过禄劝县的还有长征中的红二方面军,这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进入禄劝县后遇到国民党军队拦截,激战一天后撤退,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下,1936年4月25日,从丽江的玉龙县石鼓镇抢渡金沙江北上,驻扎在当时的中甸县。

  暮色降临,晚霞漫天,金光闪耀。香格里拉月光广场上,各族群众随着歌声翩然起舞,在这美丽的天光之中乐享幸福生活。

  香格里拉红军桥是横跨金沙江支流岗曲河的一座铁索桥。红军当年就是在此渡河北上。如今这座桥仍然是两岸各族群众往来的便捷通道。

  从皎平镇前往皎平渡的山路上,一位正在放暑假的彝族少年骑在自家的牛背上玩耍。虽然家住深山,但经过近年来的扶贫建设,这里的经济条件已大为改观。

  中甸县如今已改名叫香格里拉县,这块红军走过的土地,冰川草甸纵横的地方,如今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就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旁边,平日里人来人往,参观者众多。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藏族小女孩格桑兰吉和她的奶奶,住在古城里的她们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来博物馆参观了。格桑兰吉喜欢馆里那些照片、图画和形形色色的长征遗留物品,更喜欢来这里听导游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听的次数多了,她也能断断续续讲给奶奶听了。

  距离长征博物馆不到两公里,有一座香格里拉革命烈士陵园,数十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摆放的鲜花长年不断。纪念碑后面,数百座烈士墓整整齐齐排列在山坡上,庄重肃穆。两名当地人徘徊在碑林之中,或寻寻觅觅仔细端详,或手抚碑身默默沉思。我们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思绪,只是与他们一起沉默不语。

  我们沿着金沙江,追寻红军当年的足迹,他们长征所走过的地方,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如今仍在延续和传承着。红色土地上的故事,永远讲不完。(文/摄 记者 李继辉 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