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境内的红军标语。
寨前圩81岁的朱耀煌的父亲曾给红军带路。
铁的纪律 世代传颂
1928年3月,毛泽东在桂东沙田正式向工农革命军部队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1)行动听指挥;(2)不拿群众一个红薯;(3)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为:(1)上门板;(2)捆铺草;(3)说话和气;(4)买卖公平;(5)借东西要还;(6)损坏东西要赔。后来,经过补充完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我军铁的纪律。
毛泽东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和6年后红六军团誓师西征二者有没有联系?肖行和的回答是肯定的。“应该说,红六军团在桂东的行动是非常顺利的,这一方面是中革军委部署正确,出敌不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铁的纪律约束,红军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从1934年8月11日中午到达寨前圩,到8月12日晚离开,红六军团在寨前圩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天半时间。但这短短的几十个小时,却给寨前圩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忆。
在寨前圩红军誓师西征的河滩边,有一棵柿子树,见证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烈日下,寨前圩居委会村民黄涣尤带着我们来到这棵柿子树下。“红军来后,街上住满了人,有很多红军就躺在柿子树下面,垫一点稻草。走时,稻草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睡在街上的红军,当时取下了100多块门板睡觉,走时也都照原样安放好。”
70多年前那个8月12日的晚上,40岁的朱百福和弟弟一起,领着红军从寨前圩一路急行赶到沙田后,恳求红军指挥官:家里有7个小孩要抚养,负担重,不能再给红军带路了。红军没有强留他,嘱咐他回家后好好把孩子带大。“红军才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啊!”70多年后,朱百福的7个小孩之一,81岁的新桥村村民朱耀煌回想起当时的事情,唏嘘不已:红军给我家留了5担谷。10年后即1944年,我大哥被国民党军抓丁,两年后就死在外面,骨头都没有回来。
根据肖行和搜集到的史料,1934年8月11日红军到达寨前圩以后,一面在圩镇和附近村落书写、张贴标语,深入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一面组织群众打土豪,筹集粮饷,把打土豪得来的东西分给劳苦群众。寨前圩的群众,也掀起了迎接、慰问红军的高潮。
“这种军民鱼水深情,成为红军克服千难万险,走向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支撑!”
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寨前乡政府请黄涣尤在红军誓师西征的柿子树附近立了一块木碑,碑上写着“红六军团誓师西征大会旧址”。后来,在90年代一次百年难遇的洪灾中,木碑也被冲得无影无踪。但红军在寨前誓师的故事却在寨前人中间口口相传。今年8月,寨前乡党委、政府作出了“红六军团寨前誓师西征纪念地可行性论证报告”,计划投资1010万元,在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地方建立纪念碑和纪念碑广场,开展各种活动,重现当年红军誓师和当地老百姓迎红军、带红军、送红军的光辉岁月,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 !! 肖行和从1984年担任桂东县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开始,潜心研究红军史已达20多年。
2006年8月17日,我们来到被他称为“红六军团长征迈出第一步”的桂东县寨前圩,在历史的天空中寻找当年红军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