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搭浮桥用的渡船

    在长征出发地于都,“曾大爷捐寿材搭浮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长征出发搭设浮桥时,能用的木材都用尽了,这时一位姓曾的老大爷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如今,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还陈列着搭浮桥用的门板、渔船,还有船篙。而其中的渔船和船篙,一样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艘陈列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渔船和竹篙,是当年于都船工李声仁摆渡红军时使用的实物。“父亲当时和爷爷在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一听说红军要渡河,马上积极响应并召集起十几条渔船。”李声仁的儿子李明荣在讲起父亲的故事时,依然满怀激动。

    李明荣如今退休在家,没事的时候,他便喜欢到长征渡口看一看。他向笔者介绍,1934年10月16日,正在于都河的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的李声仁几人被红军招呼到岸边,并被告知说:“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忙渡河。”当听说是自己的队伍要渡过河去打“白狗子”,李声仁心里高兴极了,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

    下午5时,李声仁和父兄等人就把十几条渔船撑到鲤鱼潭河段的北岸(也就是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是过河的8个渡口之一,位于于都县罗坳镇的石尾渡口)。6时左右,红军官兵分批依次登上了他们的渔船。李声仁和爱人同撑一条大渔船。他在船头撑,爱人在船尾撑。当时的于都河有600余米宽,且河水湍急,波涛汹涌,最深处有20多米。同时又在晚上,必须全神贯注,奋力撑船,稍不注意就会翻船。当他们把这支红军队伍全部送过河时,已是凌晨4时了。

    第3天,又有一批红军队伍要渡河,李声仁和父兄等人从晚上7时开始,将一船又一船的红军官兵送过河去。当时,由于情况十分紧急,他们一直没有休息,直到早晨5时才把红军全部送完。虽然这时他们个个累得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他们心里却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渡送的是哪支红军队伍,后来才知道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左翼后卫红5军团第13师。

    红军渡河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占领了于都,并开始疯狂地搜捕李声仁等送红军过河的船工。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他们只好远走他乡,常年隐姓埋名漂泊在江西泰和县、万安县、赣江十八滩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片红土地的老百姓。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我们一家开始了上岸定居的生活。后来我们这一代也有机会到学校念书。像我还读了中专,出来以后,进了医院当了医生。”说起过去,已是祖父的李明荣在享受着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更有了诸多感慨。

    如今,虽然已经过去80年了,但透过这艘陈旧渔船,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群众对中央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之情,更感受着新中国对红土地人民的反哺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