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平台:把政策语言变通俗易懂

学习平台由央视网出品,以短视频、微动画、漫画等可视化内容见长于学习产品之中,侧重把政策语言变得活泼、通俗易懂,降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为了揭秘那些有料又有趣的漫评和微视频是怎样打造出来的,中国网信网记者前往央视网,采访了学习平台负责人。

 记者:当初创办学习平台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创办于2015年9月,之所以叫学习平台,是因为平台的概念具有较强包容性,能够融合很多好的内容。作为中央主流新媒体,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让党的思想和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赢得受众、引领受众,打造精良的学习产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者:和其他学习产品相比,学习平台有什么特色?

 学习平台:视觉上的可视化是学习平台最大的特色,我们充分运用短视频、微动漫、漫画、图解等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准确及时报道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精神。

 记者:学习平台的目标受众是哪些人?

 学习平台:我们的目标受众是那些关心时事政治,有意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人。我们一直在尝试运用可视化方式,把政策语言变得活泼、通俗易懂,通过语言体系的转换,把受众理解和接受的门槛降到最低。

 记者:学习平台日常是怎样运行维护的?

 学习平台:学习平台运行体系主要包括智库、策划和制作三个方面。智库就是专家队伍,在政策理论、传播规律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指导我们;策划是学习平台重要的运行机制,可视化生产涉及环节比较多,一些需要协调和协作的事项都是通过策划会运转和保障的;制作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包括漫画绘制、动漫制作以及实景拍摄等。

 记者:学习平台的哪些产品传播效果最好?

 学习平台《学习漫评》风格独特,转载情况还不错。《V学习》栏目推出的微视频经常被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以及视频网站转载。

《学习漫评》是央视网负责制作和运行的网评产品,内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和重要讲话展开,由一组漫画和一段不超过500字的短评组成,每期有中英文两版。经过一年多努力,《学习漫评》已获境内外受众广泛关注。

微视频制作涉及环节比较多,例如确定选题、语言转换等。要做到立意新颖、独具一格、表达准确,还是挺不容易的。制作一段微视频,从脚本到后期,要经过多次修改,修改过程也是大家统一认识和思想的过程。

 记者:怎么确保语言和文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学习平台:一方面,组织内容要心细如发。例如,微视频之所以制作周期长,是因为要保证视频里的每句话都有权威出处,其中有些来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原文,还有些来自权威报道和评论。另一方面,视频画面如何安排,语言如何表达也要经过严格推敲。我们在解读重要文件时,反复研究后,还要请专家进一步审核,多层把关。

 记者:在学习平台运行维护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学习平台:第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内涵。第二,在实践中既要“大刀阔斧”创新,又不能丢下“绣花针”工夫。以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把艰深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观点上深入浅出、语言上清新浅近,还要在情感层面上与受众建立最大共鸣。

 记者:未来有什么构想和规划呢?

 学习平台:一是继续打牢基础。学习平台运行近一年时间,有过一些效果不错的尝试。但我们还需要继续下功夫,扎扎实实,打好打牢基础。我们计划从内容、功能、可视化建设、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着手,着力精细化运行,精心打磨细节。例如:《学习漫评》需要优化视觉效果,充分呈现漫画细节,提升阅读体验;《V学习》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丰富功能,进一步适应目标受众应用需求。二是深化表达方式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从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和机制上创新新闻舆论工作。表达方式是思想的外衣,创新表达方式是提升新闻传播实效的重要途径。“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千篇一律的重复往往引发厌烦,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才能打动人心、深入人心。“只有根基扎实,创新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生活,扎实钻研,用创新引领发展,以精品力作“黏住”受众、感染受众、影响受众。(马頔 郭子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