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北师大,谢谢万教授。这次的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论坛特别有意义,就像前面几位专家所讲,现在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早上在高铁上我发现,以前大家在火车上都会看看纸质的图书或者报刊,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看手机。这些年智能手机的发展非常快。一方面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手机运营商的信号也越来越好。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我们来谈论网络阅读就很有意义。我来谈谈我对网络阅读的几点思考。从四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第一方面,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网络阅读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读。所有的网络阅读都是我们传统阅读的一个延伸,只是我们原来阅读的东西是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上,现在是在电子媒体上面。刚才乔秘书长讲了许许多多名人的阅读故事。为什么人类会有阅读行为?阅读行为的背后,一个是打发时间的消遣,另一个是提升我们知识的学习。如果从提升民族的素养,提升个体的精神面貌来看,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近年政府要提倡全民阅读,研究院要做全民阅读调查报告。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在等车时、在排队时,都会看书。阅读习惯背后反映的是民众素养的差异,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则是民族竞争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全民阅读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传统的农耕时代,涉及到投入产出的问题,如果你家比较穷,你就不会让你的孩子去上学。因为回报不大。现在经济发展了,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让孩子去念书,读完本科还要读硕士,博士。我们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背后的动力来自于知识对命运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政府并没有提倡全民阅读,但大家都会早起去等图书馆开门,去书店等书店开门。现在在大学都不会看到这种情况了。南京大学现在搬到了仙林校区,硕大无比,我发现学生经常闷在宿舍里而不去图书馆。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学生说从宿舍走到图书馆需要走35分钟,一来一回,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没了,所以就在宿舍读书。阅读是一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事情,如果过多地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去推动的话,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胡适曾经讲过,不要过分地对学生讲,你的方法是什么,你应该读什么,而要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慢慢就会走向正路。如果你有求知的欲望,觉得知识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知识能够提升你的修养,那么你自然就会去读书。

  第二个方面,是读什么的问题。全民阅读不仅仅需要解决让人民去看书的问题,更重要的方面是读什么的问题。这个就是乔秘书长刚才所讲的出版人的担当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向这个社会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如果你注意一下你的手机推送,你会发现你喜欢读什么,终端会每天给你送什么。到现代为止,我们全球的出版业都不如苹果公司的产值,依然是一个小的产业。但这个行业对社会的作用比其他行业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大。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在九十多年前就说过:“书业商的人格,可以算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算得是最卑鄙龌龊的。此两者之判别,惟在良心上一念之差。譬如,吾人用尽脑筋和心血,出一部有价值的书籍贡献于社会,则社会上的人们,读了此书之后,在无形中所获的利益定非浅鲜;反是,如以诲淫诲盗的书籍供献于世,则其比提刀杀人还要厉害。盖杀人不过杀一人,恶书之害,甚于洪水猛兽,不知害多少人。”邹韬奋、叶圣陶等出版前辈也多认识到这个问题,强调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问题。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推荐优秀的网络作品,也就是把我们传统时代推荐图书的方式用到网络作品上,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事情,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将来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阅读到值得阅读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第三个,就是阅读的效果问题,刚才郝会长就讲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来就是读完这本书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如果我们看许许多多名人学者的成长史,我们会发现,他们有的时候是读到某本书了,对其产生了影响;有的时候,是读到某个人的某一篇文章,对其产生了影响,这些都是读书效果的转化问题。我们南京大学在做本科的教育改革,我给大一新生上了一门有关图书的课程,“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给学生推荐了一些图书,同时期中的时候请学生们分享一下他自己与书的故事。我跟他们说,从小到大,你们每个人都离不开阅读,每个人都读过书,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一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其中一个天文系的学生讲了他跟霍金的《时间简史》的故事。他在高二时看到这本《时间简史》,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疑问难以解开,使他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报了南大的天文系。我问他,你知不知道南大天文系很难读,好多学生后来都转系,基本上要读完博士才算是找到一些感觉?这个学生说,我确实是入学之后才知道的,但我读了《时间简史》这本书,我确实觉得天文很有意思。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和阅读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阅读的效果问题,在整个书香社会的建设中,怎样把推荐书目做好,怎么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是我们要加大的工作。

  最后一个,也就是第四个,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阅读。以往人们觉得阅读就是去看一份报纸、一本杂志、一本书,绝对不会把看电视说成是阅读,也不会把在大街上看标语之类的行为归入阅读。但是现代在网络时代,阅读就很难界定。拿手机来说,现在手机的功能很多,可以玩游戏,可以支付。比如我们玩游戏,好的游戏能够寓教于乐的,能够起到阅读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给阅读做界定的话,他往往会把玩游戏的时间算做阅读的时间。这样就导致我们的数据出现偏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看起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阅读,花费的时间非常多,但期间真正用来阅读的时间是很难界定的。

  第二个就是在网络上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手机原来的功能很单一,就是打电话。先有短信,出现了手机报。现在又有了微信,出现了许多公众号。手机现在已经变成了社会交往中的连接器,人们更加离不开手机了。我们在手机上阅读什么东西,这是我们在网络阅读中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朋友发过来的短信、微信,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推送。这些推送,有些是资讯式的,包括新闻之类的。在传统时代,这些新闻需要通过报纸、广播的形式才能呈现出来。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时代,我们马上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而且很快就有人根据现场的报道把其写成深度的、类似新闻报道的文章,并发送到朋友圈。这些资讯是有意义的。我认为,阅读的内容,一种是传达的资讯,它不能增加你的知识厚度;另一种是有系统的东西,通过阅读能增加你的知识厚度,比如这次江苏家长的抗议高考指标减少行为,有人把江苏考生的985、211学校录取率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数据分析,再将其延伸到明清时期,江苏出过多少状元等。这种文章就会使人得到知识。这些虽然都可以归入阅读,但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在做微信阅读方面的研究。微信阅读数据腾讯公司的最全面,你只要把这个数据调出来就行了。阅读的人是男、是女,花了多少时间等,这些数据要比我们自己调查更精确。但他们在读什么、读了以后得到了什么体会,腾讯公司恐怕就无能为力。

  第三个,就是阅读效果的问题。就是我们通过网络阅读,相比纸质阅读,哪一种知识的转化效果会更好。我的一个学生做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调查,我对调查结果不太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对象。比如我选一篇5000字的小说,以纸质版本和数字版本让读者看完,然后进行问卷调查,但最后发现结果很难处理。在网络阅读时,我们更多希望看文字比较简短的,文字很多的话我们心底上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最近美国皮尤公司发布的调查,其得出的结论是手机用户对超过5000字符以上的阅读接受程度正在逐步增加,国内许多人都认为5000字以上都是深阅读。深阅读和浅阅读不是看字数,关键是看知识的厚度。一个有哲理的东西,也许就三两句话就会对你产生震撼,不能说其字数少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在传统出版时代,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读小学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哪个年级应该读什么书。到大学我们也有推荐书目。现在的问题是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应该读什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推荐开了一个好头,我们需要在这个方面继续加强。去年开始,南京大学要求入学的新生大学阶段必须读完60本书,称之为“南京大学经典悦读计划”。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学校的一位院士在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就把南大的经典悦读计划做了汇报,结果在两会期间就上了各个报纸的头条。我发现南大经典悦读计划中的书目大部分是一些经典的书目,有些书目在高中的时候就应该看完。我问了一下选我课的一年级大学生,这60本书中你们在高中的时候看过几本,大部分学生一本都没有看过,原因是应试教育下的高考压力,没有时间花在课外的阅读上。有关阅读的内容如果用问卷形式来调查的话也是非常好非常有趣的。万老师的“中国网民阅读调查报告”,其中几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你按照你以往的经验,是判断不出来的。一个是西部地区的人群用Kindle等阅读器反而超过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结论我始终没有想清楚。第二个就是婚后的女性更喜欢看自然科学的书。第三个是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的人更相信数字阅读会取代纸质阅读。阅读自然科学书的人相对会更加理性一些,这可能对于传统出版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这些结论只有通过调查才会发现,平常以我们的知识结构,也许想不到这些问题。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这些,有关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会陆陆续续发到一些刊物上,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