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并和大家一起分享全民阅读调查的情况。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从1999年就开始做全民阅读调查,今年四月份发布了2015年全民阅读报告,其中数字阅读是我们重要的调查内容。2015年的阅读调查总的样本量是56000多个,涉及到城市是86个,推及全国人口是12.50亿。调查采用入户方式进行。我们的调查分成年和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又分三个年龄段。我今天所要介绍的主要是成人的数字阅读的结果。我也看了万老师他们做的网民数字化阅读的调查,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主要结论是比较相似或比较接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数字阅读的总体情况。近七年来的多次调查发现,数字化的阅读率是连续上升。2008年数字化的阅读只有24.5%,此后是一路在上升,2015年我国的数字阅读率达到了64%,比2015年的58%上升了6个百分点。数字化的阅读包括了PC端、手机端、电子书阅读器、pad、以及光盘等形式的阅读。我们在99年第一次做全民阅读调查的时候,还没有数字化阅读的概念,但是我们做了一个网络接入的调查,1999年,我们全体国民中只有3.7%的人有上网的行为,当然上网不见得全是阅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末期我国的网络是极为不普及。2015年我国的上网率已经超过了70%。这15年可以说是我们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的数字化阅读工作。
在数字化的阅读当中,手机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方式,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手机阅读率只有12.7%,那么到2015年,手机阅读达到了60%。在数字化的阅读的浪潮当中看一看我们传统出版所占的比例,虽然数据都在连续增长,但所占比例仍然比较低,2015年我们电子书的阅读率只有26.6%,电子报纸的阅读率只有12%,电子期刊的9.4%。
二是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从数字化阅读调查来看,第一,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最普及的阅读方式,可以说已经超过了纸质书报刊,成为最重要的阅读介质和阅读终端。第二,年轻人的手机阅读尤为普及,39岁以下的,或者50岁以下的青年人是手机阅读的主要群体。第三,手机阅读为农民群体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阅读介质,缩短了农村阅读和城市阅读之间的一个差距。我们看一下数据,从2008年到2015年,手机阅读和PC阅读的增长情况,城乡和男女在不同年龄段上对手机阅读的基本情况,2015年农村的手机阅读率超过了50%,城市68%,男女之间差距也不大,一个61%,一个58%,从年龄段来说,最主要的年龄段是18—39岁,再其次是40-49岁。我们也可喜的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10%多的手机阅读行为。我们再看看手机阅读的时长,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的手机阅读时长这几年变化得非常明显,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平均手机阅读时长已经超过了一个小时,比2014年增长了将近半个小时。手机阅读时长已经超过了图书、报纸和期刊三种传统纸质媒体阅读总时长,这三种传统阅读方式总时长才40分钟。可以说已经成为第一大的阅读介质或阅读终端。
2015年,纸质图书的阅读率是58.4%,数字化的阅读率64%,而2014年两者基本持平。经过一年的发展,数字化阅读率已经反超了纸质阅读。那么用手机主要做什么,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细分调查,通过这个图表大家可以看出来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了很多功能,和阅读有关的,包括阅读手机报,包括学习有关的内容,包括微信、包括博客,看手机小说,这些都和阅读有关。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手机上阅读小说主要是哪些类型呢,是都市言情的、历史军事、玄幻等等。
在手机阅读当中,微信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阅读方式或阅读行为。从2014年开始,我们对微信阅读方式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查,2015年,超过51%的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比2014年提升了17.5百分点。我们的微信阅读是要通过微信这样一个渠道、平台进行有深度、以文章为主的阅读。如果通过微信进行转发一些内容,或者通过微信进行朋友之间的交流也不叫微信阅读。调查发现我国有51.9%的人进行过微信阅读。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平均每一个成年人每天微信阅读的频次平均下2.67次,“平均”指的是全体国民,即我们大概是10亿的成年人,每人每天2.67次微信阅读,算下来全国是26.7亿次的微信阅读。对于学生,对于青年人来讲,这个频次肯定不止2.67次,也许是20次。我们讲的是一个平均值,对于全体国民来讲。
手机微信的阅读时长的增加也很快。在全体国民当中,平均每人每天有22分钟来进行微信阅读。对有微信阅读行为的特定群体来讲,每天的平均阅读时长是44分钟。进一步调查发现城乡之间、男女之间微信阅读差别不大,或者说没有差别。因为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城镇居民每天的微信阅读时长是44.06分钟,农村居民是44.57分钟。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还高了0.51分钟。男女之间这个差别也不大,男性是44.62分钟,女性是43.84分钟,可以说是基本上比较接近。微信阅读主要是读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细分。最多的是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收发语音文字的图片、分享。当然还有其他的微信行为,那些微信行为和阅读无关,但是它是微信行为。
通过数据的分析,有四点想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势不可挡,随着智能手机和WIFI的发展、普及,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调查发现,这几年数字阅读发展非常快,但是仍然有发展空间。我国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按照去年底公布的是6.88亿,与10亿成年人相比还有增加的空间。另外移动阅读终端尤其是pad的普及,会进一步带动了数字化的阅读。所以我们讲还是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不要把数字阅读神圣化。有的人讲,数字化阅读增长相当迅速,在一定时候可能会取代传统的纸质阅读。我个人的看法是纸质化的阅读和数字化的阅读会长期并存。对我们很多人来讲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存的关系。我们既有数字化的阅读行为,也离不开纸质化的阅读行为。两种阅读形式,两种介质和终端会长期并存。我们不要把数字化的阅读看成是一种威胁,而是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
第三:不要夸大数字化阅读的负面作用。出版界和社会界的其他人士,对数字化的阅读有担心,总觉得数字化的阅读会带来很多的负面的作用,数字化的阅读甚至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思考或思想方式。我个人觉得数字化的阅读,功大于过,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在消除农村和偏远地区在阅读设备不足、内容不足的方面功不可没。50%多的农村居民有手机阅读行为和网络阅读行为。而这些阅读行为大多是在传统纸质阅读行为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的。所以通过数字化的阅读改变了过去农村缺乏基础阅读设施和阅读内容的状态,消除了城乡之间的阅读鸿沟。
第四:不要把数字化的阅读和碎片化、浅阅读等同起来。有的人来讲,手机阅读是浅阅读,是碎片化的阅读。所谓的碎片化的阅读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阅读本身不是碎片化。我们可以利用坐车、排队的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进行系统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讲,通过很多手机、pad等移动终端是可以进行以系统化的、有组织的阅读。电子书是一本一本的,甚至有很多长的文章也不是碎片化的。所以说数字化的阅读不意味着或者不等同于碎片化的阅读。
讲这么四个观点不见得完全正确,欢迎大家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