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列车运行在海拔4700米的错那湖畔。供图/CFP

翻开中国地图,你一定会发现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有这么一片区域——它雄踞祖国西南部,有着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最蔚蓝的天空,创造了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被称作世界屋脊……它就是西藏,一片辽阔而又神秘的区域。

没上大学以前,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自己会和西藏产生什么联系。那时,对于我来说,西藏只是一片让人生畏的高原而已。后来因为所上学校的关系,我第一次接触到来自这片土地上的朋友,才开始了解真正的西藏文化。

首次进入西藏是因为学校组织的一项活动,列车从西北那座古都出发,开往屹立于高原之上的阳光之城——拉萨。随着列车穿行在这条举世闻名的天路之上,我的藏族朋友次仁向我们介绍着车窗外的一个个景点。看着延伸至远方的铁轨,我忽然想起了一首歌,那便是那首传唱很广的《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

对于很多内地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或许永远无法体会一条铁路为何会带来如此多的激动与喜悦。但对于全体西藏人民来说,这条铁路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他们中很多人的命运,因为这条铁路而彻底改变,我的朋友次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次仁告诉我,在青藏铁路没有开通之前,能来到内地上学,他想都不敢想。虽然有飞机,但是像他这种普通农牧民家庭的子女,经济上还是有一些困难的。而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这条铁路,去北京、去武汉、去咸阳,去内地任何他们想去的城市学习或生活。听完次仁的讲述,我再去看那条铁路,似乎觉得在这寒冷的高原之上,它并不是两条冰冷的铁轨,而是有着温度的、带着热情的。

列车运行三十几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终点——拉萨。直到这时,我才真正脚踏实地地站在了西藏的土地上。当然,那时的我也不会想到,就在不久后,我会走相同的路,再次来到这里,去做一件堪比铁路工人修建这条天路的工作,我愿意把它称作“第二条天路”。而这“第二条天路”,在我看来,和沟通西藏和内地的铁路具有同样的价值。

这份工作就是互联网信息工作。互联网是什么呢?互联网就像横亘在祖国大地上的铁路公路一样,沟通起彼此,传递着信息,而且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毫无疑问,未来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谁抓住它,谁就能掌握发展的先机,掌握主动权。为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战略,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早在2014年初,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就已正式成立。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顺势而为,抓住时机,陆续扩大了西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规模,我们也才能有幸进入其中工作,成为西藏网信办的一分子。

由于我们都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难免对工作有些生疏,但是换一个角度想,网信事业不也是同样年轻的嘛!既然网络是具有活力的、青春的,那么我们这些年轻人,只要肯于学习、肯于钻研探索,只要努力将网信精神贯彻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做任何工作、从事任何行业,都需要精神的引领,都得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而“忠诚、担当、创新、廉洁、团结、奉献”这12字“网信精神”,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合格的网信人该有的精气神。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老西藏精神”。回首历史,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作为主力,为解放深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百万农奴,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帷幕。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破山修路、开荒生产、民主改革和建设新西藏的岁月里,十八军进藏部队和老一辈进藏工作过的人们,展现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此后便逐渐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时间不断推进,“老西藏精神”也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今天,我们就是要将“老西藏精神”和新时代的“网信精神”融为一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我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沐浴着青藏高原上的阳光,看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越来越繁华的街道,还有当地人民淳朴的笑容,更加坚定了我心中的信念——守护好这片纯净蔚蓝的土地,让我们的网络空间,能和这里的蓝天白云一样,永远保持蔚蓝清朗;让更多的普通西藏人民,能通过互联网,像通过那条伟大的天路一样,去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去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 刘贝 西藏自治区网信办)

栏目简介:一言一事,一餐一茶,一叶一花,有心之人,皆会观察,皆有思考,记录下这些生活细微与情怀坚守,不弃朴素而求真诚,不嫌琐碎惟愿真实。只愿铅华洗尽呈现一份最真挚的悸动,寄流年寻到一处可停靠的港湾。青萍之末,草莽之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本期稿件选自“全国网信系统践行网信精神征文比赛”获奖作品集,展示了网信工作成就,反映了网信人的工作生活、思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