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北京召开“2016战略部署新闻发布会”,王叁寿对交易所推出的几项重磅战略及创新业务作了详细阐述。供图/九次方大数据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互联网金融特区大厦的门口,立着两块咖啡色牌匾,其中一块用中英双语写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乘坐电梯来到交易所办公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行白色大字:贡献中国数据智慧,释放全球数据价值。“这是中国借助大数据,在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遇。”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甚至预言,在2025年的某一天,数据的价值会超过土地所创造的价值。在王叁寿说这句话的时候,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刚成立一年。2015年4月,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
打通数据应用最后一公里
2013年,贵州省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即“6789”工程:6号工程是利用大数据参与政府治理,7号工程是打造大数据产业链,8号工程是通过大数据惠及民生服务,9号工程是引进高端企业产生大数据。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是贵阳大数据产业7号工程中的一环,称为702工程。
事实上,贵州并非一开始就设计了如此完整的产业链。从2013年预感到大数据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到如今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从认为大数据就是建服务器和机房的数据中心,到开始思考大数据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问题;从刚开始领导说“我也不太熟悉”,到现在自信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利用大数据……“贵州政府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个事情,把大数据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王叁寿认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如此迅速,和国家、当地政府对这一产业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
一直以来,人们脑海中固有的“贵阳印象”是这样一幅场景: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边缘、交通闭塞等,而大数据的发展,恰恰将这些后发劣势巧妙地转为先天优势。而王叁寿口中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副总裁陆广龙的印证:“大数据产业是一把手工程,贵阳在陈刚书记的指导带领下有完美的顶层设计和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
顶层设计之下,是清晰的发展链条。政府把大数据交易所作为政府数据开放的出口,利用无偿的数据开放催化产业、活络市场,打通数据到达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路”,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创业。政府通过交易所“把脉”市场发展,搜集市场对政府开放数据的需求,从而在合法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政府数据开放,最大程度释放政府数据的价值。此外,政府还可通过交易所购买经过企业处理增值后的更为精准的数据进行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以提高政府施政满意度。
应该惩罚那些滥用数据的人
在交易所办公室的墙上,挂着5块展板,上面清晰地写明交易所业务范围、可交易的数据类型、交易所十大标准及规范等。王叁寿介绍道,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数据交易服务,业务范围包括数据定价、平台开发、数据交易、交易监督和数据金融。交易所采取365天、7×24小时不休市的全程电子化交易。通过API数据接口、数据终端、在线三种交易模式,在保证数据所有权合法、可信、不被滥用的基础上,对清洗、建模、分析后的数据结果进行交易,且交易对象必须是会员。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会员数量超过300家,包括泰康人寿、京东、华为、神州数码、阿里巴巴余额宝等各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交易品种多达30种,包括金融大数据、政府大数据、医疗大数据等。目前在交易所可以交易的数据总量也已经超过50PB(数量单位,1PB=1024TB,1TB=1024GB)。
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对大数据与隐私之间关系的关注也随之出现。“应该惩罚那些滥用数据的人,而不是遏制合法利用数据的人。”王叁寿对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一点也不担心,他笑言应该惩罚天桥上卖通讯录和每天短信发小广告的那些人。他的这种轻松,来源于数据交易前的“脱敏”,所有交易的数据都要经过“脱敏、清洗、建模和可视化”,这保证了数据交易的安全性。
除了数据脱敏,贵阳还率先启动大数据立法工作,出台《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草案)》,探索大数据共享、开放、交换、安全等的规则规范。
大数据就像空气一样
习近平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这个道理,在王叁寿看来,是人类利用大数据发展未来。“我一直坚信有一个时间点,数据的价值终会超过土地所创造的价值。未来十年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政府的价值会得到充分释放,全球的互联网公司都会转向大数据。”展望大数据的发展前景,王叁寿底气十足。
除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执行总裁,王叁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九次方大数据公司创始人。7年前,王叁寿在国家图书馆看书,他在《我是布隆伯格》一书中看到“数据随着时间的沉淀将越来越有价值”,这句话让王叁寿脑洞顿开,他隐约觉得海量的数据将会成为主导未来经济的推动力。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琢磨大数据。但接下来的事情,让王叁寿有点哭笑不得。2009年,王叁寿决定成立九次方大数据公司,但注册时工商局回复说没有大数据这个行业和类别,被迫采用“九次方财富资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谈起这段历史,虽历经波折,直到2015年8月份公司才更名成功,但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的预判让王叁寿显得颇为自豪:“这个蛮有意思的。”
这种自豪还表现在他对大数据的比喻上:“大数据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无限循环。”他时常跟别人提起这个比喻,而且坚决反对有人将大数据比喻成“石油和黄金”,他认为石油和黄金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消耗殆尽,但大数据不会。
鉴于数据的量的产生跟企业数量和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王叁寿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聚集地。“未来,大数据就像一种基础设施,会像自来水、燃气、电一样,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 / 本刊记者 潘树琼 实习生 孙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