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大数据带给“高原明珠”之地百姓的“数据祥云”

 2015年5月28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馆第三天,各展馆迎来市民参观高潮。市民兴致勃勃地观看3D打印演示。供图/CFP

2014年10月,贵州飘来“七朵云”,由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环保云等构成,称为“7+N”云工程。“7+N”朵云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政务云平台”基础,也成了贵州以大数据应用优化流程再造、简政放权、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突破口。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大数据带给当地百姓的“数据祥云”。以往被形容成“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如今借力大数据,走上云端,数据祥云时刻漂浮在贵州人身边,触手可得。

 市民畅享新便利

“车上有孕妇,马上要生了。”2015年8月某日上午9点,早高峰时间,贵阳市中心的师大路口,一辆出租车径直停在了执勤交警面前,出租车司机向交警求助,要赶紧将孕妇送往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交警问明情况后,立刻调出师大至保健院的几条路段交通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迅速为出租车选择了一条车流量相对较小的路线。随后,通过定位系统找到距离各路口最近的交警,下达放行指令。这段路总共有6个路口,出租车仅用了3分钟便将孕妇送到医院。而正常情况下,这段路至少得用十几分钟。

事实上,早在2009年,贵阳市就开始了交通大数据建设,以高清视频监控平台24小时对城区进行车流量数据收集,结合动态地图板等各种道路监控设施及视频查询,形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贵阳交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建设,开发出智能行车手机App、信号灯数据配时、交通诱导、可视化智慧调度系统等服务功能,用数据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如果说借助大数据舒缓交通压力是对交通工具的便利,那么利用互联网医院在线就诊则是对市民的利好。

在位于贵阳纪念塔的舒普玛药店里,65岁的伍大爷戴着耳机坐在药店内的电脑前。他正通过贵州互联网医院网站向医生咨询,医生详细询问伍大爷的近期状况后,开出一张电子处方,并建议伍大爷定期复查、平时起居要规律。说话间,电子处方已经被打印出来,药店工作人员拿着处方单在柜台为伍大爷开药,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5分钟时间。

这只是百姓网上看病的一个缩影。2015年4月,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贵阳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协议,5月,贵阳互联网医院业务正式上线运营。“我们通过在实体药店、社区卫中心、乡村卫生站布置的视频终端及手机App软件,向百姓提供基于常见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远程视频问诊服务。”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媒介经理苏梦园向《网络传播》记者介绍道。

“患者只需要动动鼠标、动动手指,医生就出现在眼前。”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健康业务部总经理王心福说。

苏梦园告诉记者,如今的互联网医院,累计看病人次已突破3万人,每天有超过500人通过计算机终端或手机进行视频问诊和咨询,累计开出的处方已超过1万多。

 农村电商新民生

“根植于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去搜集数据。”这是徐小雯眼中的“大数据”。徐小雯是贵阳君子谦行科技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位于贵阳启林创客小镇。徐小雯从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毕业后,2012年回贵阳创业,她看准了贵阳利用大数据发展农村电商的机会,并乐在其中。

一直以来,农村是被互联网边缘化的地方。如何打通农村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民也能触网,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工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也曾在今年两会建言,农村互联网是真正的大热点,会产生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贵阳有960个自然村,农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用户通过各大平台购买原汁原味的农产品,这就产生了交易需求,同时积累了交易数据。“我们和贵阳市供销社合作,提供设备和技术,搜集农民的行为习惯。”徐小雯跟《网络传播》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后台数据显示,农民最爱浏览的商品是秋衣秋裤。”

徐小雯口中的设备,是指已经成功安装了869台的农村电商触摸一体终端机。一体机被安装在村庄人口密集地带的某家商铺里,挂牌为供销e社——农村电商服务站。通过对商铺老板简短培训,他们便可凭借该机器帮助村民发布农产品信息,也可通过链接的淘宝、京东等平台进行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走进农村,把藏在贵州深山里的好东西远销中华大地,甚至海外。此外,该终端机还为村民提供自助缴费、浏览网页等服务。

徐小雯回忆道,2015年12月,她们刚给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仙界安装好了机器,这时,一个村民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摸出5块钱,将钱铺展得平平整整后,交给徐小雯,请她帮忙充5块钱话费。“这也是一种辅助服务,通过这些服务数据,可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服务。”农村电商的魔力将徐小雯牢牢吸住,她不但把在日本工作的丈夫唤回国内创业,甚至想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乳名为小电商。

 就业创业新潮流

和“北漂”一样,“贵漂”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名词。贵州大数据产业不但为贵州本地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吸引全国各地的大数据人才来贵创业。据统计,目前“贵漂”已超6万人,以四川、重庆籍居多。

为支持创业者,贵州做了一个“创客空间”,即把线上跟线下结合起来:线上把资金流、信息平台建好,线下把相关人才的聚集做好。此外针对创业公司刚开始缺少业务的情况,由成熟的大公司帮扶创业公司,将其在国内外接的业务分包、发包到在本地创业的公司,让创客在本地安居乐业,还把“风投”的人才引进来,帮助创业者。

被大数据发展前景吸引回家乡工作或创业的贵州人不在少数,杨书便是其中一位。2012年,杨书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在位于广州的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工作了两年多。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家乡大数据产业的发展,2015年春节,他看到贵阳因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前景十分明朗,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在这里工作归属感很强,再也不用奔赴外地去找工作了。”短短一年时间,杨书已成长为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的项目经理。

而作为谋划贵州大数据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称自己是名符其实的“贵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执行总裁王叁寿对自己的“贵漂”身份直言不讳。上至地方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他们都乐于跟别人分享自己的“贵漂故事”,也希望在贵州的数据之巅,共享发展祥云。(文/本刊记者 潘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