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由网民从全国63位年度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的十位(组)“草根英雄”依次揭晓。这已是新华社第六年举办“中国网事感动人物评选”活动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寻找那些用质朴故事书写传奇人生的“草根英雄”,传播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力量,传承他们的精神,正是“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的意义所在。
本着“起源于网,放大于网,互动于网,影响于网”的活动宗旨,该评选开创了国内首个以基层人物为报道和评选对象、发动网民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评选并传播的公益品牌先河。
万事开头难,谈起项目创立之初的艰难,中国网事感动人物评选办公室主任高向梅回忆道,“媒体报道全要靠自身吆喝,很困难。”最初几年,网事感动人物评选面临资金少、人手少、线索少的难题,从发现并寻找人物线索到通过网络线上评选、线下邀请这些四面八方的人物来京参加颁奖典礼等各个环节皆面临巨大挑战。据统计,第一年评选活动通过互联网参与的网民人数不足200万,点击量不到一千万。
由于该项目是对当年的人物故事进行梳理,所以筹备时间基本在12月到1月,正是寒冬腊月时节。2011年,为了拍摄来自新疆的感动人物——修桥大爷艾尼亚特,记者前往大爷所在的新疆伊犁州巩留县东买里乡莫因古则村,仅路上就花费七天时间。大雪封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记者们扛着沉重的“长枪短炮”,克服重重困难将老人请出一辈子不曾走出的天山来到北京,老人坦诚地说,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来首都看看。而寻找“修桥大爷”的故事并非个例。
六年来,新华社遍布全国的记者深入基层,挖掘角落里不为人知、简单而平实的故事。“他们渺小、平凡甚至卑微,手中没有金钱和权力,却能用自己的行动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和温暖的故事。”高向梅说。
“中国网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41636个自然村,全国上亿网民参与。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外,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也是重要原因。2010年主打PC端和微博,表现渠道比较窄。2015年与新媒体融合、向移动端转移,互动黏性逐渐凸现。网民可以通过PC、手机、微博、微信等更多元化的渠道参与到评选互动中来。
经过六年的不断发展,各省的感动人物事迹影响力日益扩大,已形成“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中央和地方合作媒体推荐+各地省委宣传部、网信办推荐+各大高校和NGO组织推荐+互联网深度发酵”的“互联网+新模式”。
对于项目组的人来说,一做六年,这是在宣扬一种温暖美好的品格。感人的故事不一定惊天动地,往往平淡如水、朴素平凡,正是这样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让凡人善举走进千家万户,让普通人的平凡梦也能汇聚起来,织就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
2016年1月18日,由新华社发起并主办,新华网、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承办,网民从全国63位年度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的十位(组)“草根英雄”齐聚北京,接受表彰。这十位(组)人物,在“中国网事·感动2015”的颁奖典礼现场,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执着的坚守,践行着追求人生价值路上的千千万万个梦想,最终汇聚成民族的中国梦。
01“幸福傻子”叶德奕
二十多年前,一场大病让他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20年来,他义务帮扶孤寡老人,自掏腰包为敬老院送去价值4万余元的电视、洗衣机、电热毯等用品却从不留名。十多年间先后为80多个贫困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和三餐,省吃俭用汇款资助省内外学子二十多人,资助金额超10万元。他志愿服务超过7000小时,足迹遍布汶川、玉树、舟曲灾区。他的电话号码是小县城的服务热线……别人说他是“傻子”,他却笑言自己是“幸福的傻子”。他叫叶德奕,是一名普通的供电工人。
02“轮椅上的创业者”谢芳丽
她在花样年华里遭遇严重车祸,四肢仅剩右臂。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无数的生活坎坷,她始终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强、拼搏与友爱:先后创办文印店、水晶淘宝等多个商铺,靠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赢得“水晶公主”的美誉;坚持用阳光的心态参加爱心志愿服务,用自己的经历言传身教,唤醒一大批迷途者,催生一大批奋进者。她先后获江苏省“自强自立模范”、江苏省“最美家庭”、连云港市“感动港城十大先进人物”等荣誉。她叫谢芳丽,被大家称为“绽放在轮椅上的创业玫瑰”。
03“守望生命”长江救援志愿队
2010年5月18日,百余名志愿者自发组织,成立长江救援志愿队。5年来,他们义务守在武汉三镇的两江四岸,仅2014年就从汹涌波涛中救起200多人。2014年10月25日,在挽救3名溺水青年的行动中,志愿者陈忠贵在救起1人后又重返救人,魂归长江。至此,“用生命守望生命”的壮举引起了广泛关注。至今,该团队已获中宣部“时代楷模”、全国志愿者协会“模范团队”、武汉市“一城好人”及“模范市民群体”等荣誉称号。
04“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刘芳
从被医院确诊为患上“视网膜色素变性”后,乡村女教师刘芳逐渐由光明走向了黑暗。当还有微弱的光影感知时,她在教学中费尽心思创新教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后退,反而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失明后的刘芳在校园德育领域里为学生开辟了“心灵家园”,担当了迷失方向学生的引路人。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农村学校坚守了22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乐趣,双眼看不见学生样貌,却用心灵“看见”学生成长。她是刘芳,被称作“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05“国门卫士”吉隆口岸边防战士
2015年,尼泊尔“4·25”强震,让西藏吉隆口岸成为“孤岛”,路不通,没信号,电力中断。周围三面环山,余震不断,山上不断滚落飞石,灾区群众随时面临生命危险。驻守在此的边防官兵走滑坡,钻危房,奋勇救灾,谱写了一曲国门救援的军人之歌。当人们先后乘直升机转移后,却有21人写下遗书,主动要求坚守阵地。他们是留守国门的边防官兵,吉隆口岸一群当代血性军人。他们用生命镌刻着爱国与忠诚的丰碑。
06“铿锵玫瑰”琼中女足
她们是一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女孩,最小的11岁,最大的13岁。她们来自琼中的穷乡僻壤,没有场地,没有管理机构,没有食堂。她们从不敢去想自己的未来,到一步一步实现梦想。九年来,这群年轻女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奇迹,博得世界对海南和中国女足的关注。贫困里能生长出多少渴望,她们就有多少信念;足球梦里能蕴含多少能量,她们足下就有多少力量。终于,琼中女足不负众望一举夺魁,将“琼中女足精神”传遍全世界。
07“百姓贴心人”念以新
从事检察工作25年来,念以新公正执法,坚守正义,爱岗敬业,一心为民。他坚守白云热线11年,接听咨询电话36700多个,化解纠纷1290多起,移交职务犯罪线索60多条,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解救妇女儿童13人,帮助群众讨回各类钱款110多万元。他捐献了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15岁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为全国第400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将自己对检察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满腔赤诚,洒向江北水城,洒在人们的幸福路上。
08“最美蓝盔”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头顶异国冷月,心系天下和平。他们为维护和平而远离和平,为保卫生命而随时准备献出生命。他们把维和任务区当作为祖国赢得荣誉的战场,把维和战场当作展示中国警察风采的舞台,把维和舞台当作展现中国大国形象的窗口,成为任务区投入警力最多、执行任务频率最高、与埃博拉死神相距最近、执行勤务最为规范的模范警队,被利比里亚人民称为“上天赐予的礼物”,被网民誉为“最美蓝盔”。他们是中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09“捡垃圾博士”王锋
他是“80后”北大博士,也是苗山深处的一名驻村干部;他的专业是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而现在的主业却是“捡垃圾”……身份落差大、专业不对口、条件艰苦,但这些没有消磨他做事创业的决心。他叫王锋,单位派驻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作队员。两年来,他坚守深山苗寨,从一介书生变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一系列创新经验从小山村推广开来,北大博士“捡垃圾”捡出了新天地。
10“17年支教接力者”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自1998年至今,清华大学连续组建18届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向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贫困县输送优秀毕业生,开展扶贫支教接力。清华学子们克服困难,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他们广筹社会资源资助了贫困学生,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开展职业规划。他们帮助多名寒门学子高考制胜,实现了“清华梦”。他们中还有人在结束志愿工作后就此选择了扎根在西部基层。17年来,他们已桃李芬芳,无愧于“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