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处,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叫岔山村。它位于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境内,曾是秦汉时期从中原通过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入口,被称为镶嵌在潇贺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岔山村,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戏台、古祠堂、古井、古树等古物随处可见。走在斑驳的古道上,仿佛能听到千年古道上传来的马蹄声;站在久经风雨的古戏台前,昔日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的景象跃然眼前。

    历史悠久的瑶族古村落——岔山村

    这里的村民曾经依托古道经商来维持生计,后来古道日渐衰落,村民的日子也不再红火。加之地处山区,自然条件不利,岔山村一直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让岔山村摘掉贫困的帽子,政府出资修通了从村子通往镇上的水泥路;同时恢复潇贺古道、修缮兴隆风雨桥、建成岔山博物馆等,发展岔山独特的旅游产业。2016年5月,小山村又与互联网结缘,成为富川县第一个免费WiFi覆盖的古村。

    “今年我们正在用‘互联网+古村’‘互联网+扶贫’的方式,帮助村民致富,为这颗镶嵌在潇贺古道上的‘明珠’增添光彩。”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说。

    互联网+古村 吸引八方游客

    来自内蒙古的游客金丹敲击手机键盘,写道:“岔山村——岁月沉淀 岁月静好”,并配上青石板路、瑶妹打油茶等图片,发到她的朋友圈。“岔山村无线WiFi速度特别快,9张图片瞬间发送成功,朋友们纷纷给图片点赞,他们都说要来岔山村看一看。”金丹笑着说。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如此便捷的时代,岔山村的古风古貌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有来看潇贺古道的,有来体验瑶家风俗民情的,还有的只是专门赶来喝一碗喷香的传统油茶……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变得越来越有名气,很多人想来这看看。据悉,小山村的旅游项目刚刚开发不久,周末时段游客已达上千人。

    妇女油茶互助社的社员们在做油茶

    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妇女油茶互助社做油茶的小妹告诉记者,她平日在家做农活,周末来互助社做油茶,每个月能多挣好几百元。前不久,她的丈夫在农活之余,帮助景区修缮古道,也挣了些钱。还有的村民在景区内开起小店面,卖熏肉、糍粑等特色美食,挣些零花钱。

    互联网+扶贫 帮助村民增收

    岔山村共有154户人家,其中贫困户70户,2015年全年人均纯收入4022元,仅达到贺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汪溪泉说:“带领乡亲们脱掉贫困的帽子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2016年岔山村设立了“互联网+扶贫”试点办公室,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广电网络致富技术培训和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互联网+特色农业”的方式帮助村民增收。

    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预定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汇总信息,并将信息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村民可以根据预定信息,决定种植或者制作特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村委会还通过广电网络致富技术培训和信息发布平台定期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与此同时,岔山村还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推介当地土特产,拓展销路。

    村民孟俊贤根据电商平台的预定信息,制作特色农产品腐竹,按客户要求发货后,很快拿到了货款。他告诉记者,以前腐竹制作出来常常找不到销路,有电商平台之后,别人预定多少,就做多少,既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

   “只有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才能激发他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汪溪泉说。

    村民戴晓云对电商平台特别感兴趣,目前正在跟随镇上派来的网络管理员学习如何使用和维护电商平台。不久后,她将成为岔山村电商平台的管理员之一,为村民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量。

    “互联网+”对于做油茶的小妹来说,或许只是有更多的游客来这喝上一碗回味无穷的油茶;对于村民孟俊贤来说,或许只是能多卖出一些精心制作的腐竹;对于戴晓云来说,或许只是学会了一项运用互联网的基本技能;但对于整个岔山村来说,却是多了一个让小村落声名远播的途径,多了一条摘掉“穷帽子”的道路。(潘子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