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说法不一。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是三千余年。而经过我们考证得出的结论——舜造五弦琴以歌南风——应该是四千余年,后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根弦,将古琴定型为七弦。古琴与瑟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十一世纪的“诗经时代”很流行,诗经的篇章中多次出现“琴瑟”的字样,描绘了“琴瑟和鸣”的祥和美丽景象: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孔子弦歌不辍,诗三百五篇皆能歌之。
2014年5月17日,我们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首演《琴颂诗经》,将《四库全书》中记录的三百零五篇诗经曲谱精选出“风、雅、颂”十六篇,考证、打谱,用诗经年代的乐器“琴、瑟、笛”来和鸣,事实验证了效果很好,受到了专家学者、校园学子、媒体朋友的肯定与赞扬。这些诗歌,如:《关雎》、《蒹葭》、《汉广》、《卷耳》、《击鼓》、《出其东门》、《鹿鸣》、《般》等,描述了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上我们先民的生活情景、理想述求和礼乐文明程度。宣扬了美好的中华礼乐文明,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中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礼乐大国。礼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乐是对人心灵的美化。《礼记·乐记》中提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乐是和情的,礼是节制的。如果只有礼没有乐,人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社会就会有不安定因素。乐是大自然所有声音中最好听最美妙的。音乐是人类最好的沟通方式之一,不同的阶层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相互了解、化解戾气。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由于信仰与利益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冲突,所以特别需要音乐的教化。
在国内,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社会,似乎全民都在讲“礼”,“乐”被无形中忽视了,几乎所有的国学机构都缺少乐的教材与课程。而礼乐从来都是并行的,而且在仪规上是“乐在礼先”。我国的“两会”开幕时都是先奏国歌,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是以奏乐为先。
现在对音乐的定义,往往是西洋、民族与通俗三类,这是近几十年才规定的。而古琴音乐已经存在四千多年了,这才是中华乐的核心。从舜到孔子、蔡邕、司马相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都是弹琴唱诗,“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就拿伯牙与钟子期的千古知音故事来讲,其现实意义就是:如果不分民族、不分国籍、不分信仰、不分性别、不分长幼……都将对方奉为知音的话,这个社会会和谐,这个世界会和平。
本次论坛上成立了“青少年网络素养专业委员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少年礼则中国礼,少年乐则中国乐”。中国是礼乐大国,数千年来一直是“礼乐并行”。孔子提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而他晚年践行的课程更偏重是“诗书礼乐”。自古以来,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过程基本都是循着这样的步骤:“兴于诗、习于书、立于礼、成于乐。”人格的最终完善,离不开乐的作用。
而从先祖圣王的习乐的内容来看,乐的核心是“琴”。少年儿童从小弹琴:
第一,能锻炼手脑协调。弹古琴需要一心多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眼睛看谱、嘴里唱琴歌诗词、耳朵要听辨琴音......这种一心五用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弹琴时能得到训练。在年幼身体成长发育时习练古琴,就会将琴技、琴艺融入在肌腱、骨骼、血液中,这叫“童子功”,只有从小习琴才会练成“童子功”。这种和谐、敏捷、聪慧的素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弹琴的“身姿”要求像打坐一样,“意念”酷似大小周天的循环,手臂的动作与内家拳相似,所以既练“心”修“心”,又练“身”健“身”。坐在琴前的女孩子又是最美的,就像一株娉婷的花呈现在面前:身体是花的主干,手是枝叶,脸是花朵......
第三,琴声悠远深邃,在众多音乐形式中属于“静美”,恰似百花园中莲花、深谷中的幽兰:既能独善其身,又可兼济天下,向人间散发出清香,呈现出君子、淑女风范。
第四、在当今社会里,我们不应提倡“富气”、“豪气”,而应提倡“贵气”。乐教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美化人的外在形象:手挥七弦性本贵,腹有诗书气自华。弹琴吟诗能给人带来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满足、双重修养。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边需要有中华传统礼规的约束,一边需要中华古典音乐的怡情,二者不可偏废。有礼无乐则“乖张暴戾”,有乐无礼则“柔弱奢靡”。因此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机会来学习古琴。
古琴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吟唱的琴歌(古典诗词歌曲)、弹奏的琴曲、琴瑟和鸣、琴箫合奏、琴阮合奏、琴乐舞蹈、琴与书画、琴与围棋、琴与武术、与香道、茶道、花道……自古至今,没有一条政令、没有一条法规是规定人们必须弹琴的,弹琴也不能给个人带来什么特殊荣耀与物质利益。可纵观数千年来的中国,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书生百姓、芸芸众生,大家都弹琴,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或者说,没有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一张传统工艺斫制的琴可以使用千年之久,是数十代人的寿命;一个家族的优秀潜质与基因可以通过琴来传递下去。纵观:琴、棋、书、画、禅、诗、酒、茶、花、香......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只有琴是有语言的、是鲜活的。它不仅传递给你古人的教诲,也能与你进行当代对话。
会弹古琴的人永远不会绝望,因为他(她)比常人多一条古典音乐之路:平坦宽阔,路边繁花似锦,前途光明;他(她)比常人多了一个挚友,你不需要它时,他默默守在身边,你需要倾诉时,它会陪你聊呀聊呀,“欲将心事付瑶琴”,它告诉你真理,它告诉你希望。我们的亲人都有寿命,宠物更不能长期陪伴你,而琴,不仅能陪你一生,还能陪伴你的后代,一代又一代,似天长、似地久……
“富不过三代”是许多父母的担忧,先人说:黄金万两,不如薄技在身。让孩子尽早学习古琴,既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技艺,又找到一个忠实可靠的伴侣;既可以怡情悦性,又能辨道明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