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界同仁: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经过半年来的精心准备,终于在这里如期举行,对各方支持的所有感谢,我用深度的鞠躬来表达,大家的心意、友情,甚至对我们疏忽之处的宽容和谅解,都化作掌声吧!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中国优秀文化,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方面,做一次专业化的聚焦,做一天专题性的讨论,借助各位专家多年的关注与思考,给社会一个前瞻性的预期,权威性的判断,引领性的指导;对网络空间的几个热点问题,由专家呼吁、媒体宣传、民众认知,形成国家意志、社会共识,把精英层面独有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众共享的文化力量。
本次高峰论坛,设为五个分论坛,也是我们长期关注的五个方面专题:
1、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式发展?这是摆在所有国学研究者、教育者、传播者面前的课题。今天,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合作,请来文艺界的专家们,和文传会的国学大家,一起探讨“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将推出一个当年孔子教学的内容体系:“诗书礼乐”。
2、 网络文化回顾与展望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二十多年,二十年为一代,三十年为一世,网络世界由技术上的万马奔腾,到文化上的万象纷呈,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待我们及时从文化史的角度加以研究,去年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我们在国信办传播局的指导下,承办了“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子议题,向全世界发出了《互联网传承优秀文化的倡议书》,引起了国内外的响应。今年年初,我们又在国信办社会局的指导下,成功举办“文传榜·2015”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征集发布活动。本次分论坛,我们的预期是“中国网络文化史”的一次修史奠基。像这类文化活动,走过去就成为永恒,我们要尽早及时地保存整理。
3、 当代中国的网络社会
中国的网络空间,是一个由七亿人构成的“群”,当年费孝通先生关于“微社区”的理论,非常适合当下的微信、微博、微传播。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段时期内,网络上激荡着一股歪风邪气,有故意将“党和人民”对立起来混淆逻辑的,有断章取义曲解政府意图的,有挥着人肉搜索的刀,刻毒进行人身攻击的,各种“网恐网暴”,把攻击领袖视为荣耀,把玷污英雄看做勇敢,仿佛骂得越狠,思想就越解放,拿固执当坚定,拿偏激当深刻,以破坏公信力为目的,从践踏和谐生活中找快感,林林总总的现象,反而有一批拥护者,是社会学家站出来集体发声的时候了,我们期望这个分论坛,是社会学在网络空间一次真正的高峰会,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
4、 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跨文化交流”是我们第四个主题。一带一路经济的交流,必然引发文明的对话,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在一带一路的领域中,我们要珍惜这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珍惜我们共有的童年,共同的记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地,是中华文明和世界古文化对话重逢的结合点。而且,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不仅要有经济交流,也要带着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这都需要文化的参与,企业出海,文化领航,世界企业进入中国,更要熟悉我们的文化,外来企业在中国软着陆,文化认同是第一课,是必修课。
5、 网络阅读与文化传播
互联网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学习习惯与阅读媒介的转换,网络阅读的碎片化、急速化、浅俗化,促使文化传播的快捷化、多元化,参与性特征凸现出来,将传统的纸媒阅读,转化为网络阅读,特别是移动阅读,是自仓颉造字,蔡伦造纸之后的革命性变化,读图、音读、微影视,物联网二维码扫读,网络阅读使社会变得丰富多彩。当然,阅读安全、文化安全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一分论坛上,专业学者对诸多问题做专业化探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界同仁,
我们期望,本次高峰论坛召开,能够促进基础学科的转换,网络特色的构建,动态数据的积累、文化安全发展,借本次论坛召开之际,我代表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向所有关注网络生活、网络宣传、人文社会科学公众发出倡议,共建网络文化圆梦园。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借近日学者云集,群贤荟萃的首届高峰论坛,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五点主张和2016年4月19日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向关注中国网络事业发展的人文社科工作者发出倡议如下:
1、建设网上网下同心圆
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已经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而且还是经过人力所构建的从虚拟到现实的空间,人类的精神世界,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得到解放,作为一项信息技术领域,线上原本不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线上的问题都是线下的问题,线下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文化直指人心。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永恒使命。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2、做网络世界的优秀公民
网信事业需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我们的学术研究,旨在为人民服务。互联网让我们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的话语权,依赖于强大的网络,依赖于庞大的群体,依赖于伟大的时代,所以要做人民的一员。“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昨天的辉煌不代表明天的优秀,我们要率先垂范,从一名网络移民,转变成优秀的网络公民。
3、助力中国梦梦想成真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今天到来的诸位,都是各界资深学人,权威专家,我们应该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己任,把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为目标。把学者的冷静思索,化成人文激情,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为者可以“随时以举事,因资以立功”。这是一个可以有梦想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坦率地说:“我们比前贤们幸运,我们比后学更有先机。”那么,从孔子周公梦到新时代的中国梦,从“中国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就应该成为亿万网民文化生活、幸福理想的圆梦者。
4、 构建网络空间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守护,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份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为往圣继绝学”,在物质生活达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心灵?如何做到仓禀实而知礼节?如何避免饱暖思淫欲?网络社会急需知识界提供鲜活丰富的文化给养,国强、民富、文昌,“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程度”,学界要生产精神食粮,要坚定理论自信,敢为网络空间精神家园的卫士,我们要做网民生活的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做内外兼修、学高身正的园丁。
画好同心圆,共筑中国梦,做网络公民,建设精神家园,这就是在这次网络人文盛会,我们向全体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出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