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3月4日电(罗春明)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以规划统领,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在源头调整种植结构、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入湖河流水质,在末端推进环湖截污治污PPP项目建设,“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入湖污染负荷,通过生物措施修复流域生态系统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大理州扎实开展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近日,来自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1—4月、11—12月为Ⅱ类,5—10月为Ⅲ类。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减少面源污染

近年来,大理州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大理市大力推进下关、大理、银桥、湾桥4个镇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种植生态水稻不仅保护环境,价格也划算。”大理市湾桥镇石岭村委会7社社长赵乐顺说。

大理市农业局副局长赵毅斌介绍,通过在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区域内,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力争使6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区域内氮肥、磷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5%以上,减少农田富余氮、磷流入洱海。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大理全州洱海流域发展绿色种植基地10.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66.4万亩,认证绿色食品12个、5.8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万亩,推广绿色综合防控技术103.89万亩。

此外,大理州还通过大力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科学优化植物配置,完成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3200亩、流域湿地恢复建设1.3万亩,建成生物净化多塘系统88个,实施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国家公益林管护1275.7万亩,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

以项目实施为重点,强化工程治湖

在大理市凤仪镇污水及再生水系统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工程于2015年10月开工建设,是大理州2015年洱海保护治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环保局副局长陈俊松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削减污染物负荷,减轻洱海供水负荷。

在洱海重要水源地之一的洱源县,凤羽集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工程太和污水处理厂,将凤翔镇官路村全村以及中和村部分居民的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减少了村庄生产生活污水对凤羽河的污染,保护了洱海水源地入湖河流水质。

以项目实施为重点,强化工程治湖措施,是推进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大理州实施了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湖泊水体生态环境改善、流域环境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4大类20项工程49项子项目。

去年,大理州启动实施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主要通过PPP模式,建设306.3公里环洱海截污管(渠),建设6座水质净化厂。该项目也是云南省第一个PPP示范项目。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编制完成的《洱海保护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和7个专项子规划中,将规划投入资金约264亿元,重点实施包括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资源统筹利用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流域监管保障工程在内的“六大工程”。

 开展“三清洁”综合整治,推动全民治湖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州,保护洱海流域环境已成为全民共识。目前,大理州正围绕“不让污水入湖,不让垃圾入湖”的目标,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全民治湖行动。

洱源县三营镇士登村委会文士自然村长期以来环境脏乱差、村民环保意识不强。从2014年1月开展“三清洁”活动以来,文士自然村被定为州级“三清洁”示范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作为洱源县洱海流域六乡镇之一,三营镇肩负着保护洱海的重大责任。”三营镇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雪涛介绍,村民现在只需把垃圾放到收集点,就有专人把垃圾运到附近的垃圾焚烧炉焚烧,这套垃圾清运机制的建立,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据了解,“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以来,州级部门全部挂钩到洱海流域村组,先后发动274万人次,清理入湖河沟722公里,集中收集清运垃圾31.3万吨,收集处理畜禽粪便17.27万吨,拆除河边厕所423个。

此外,为确保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落到实处,2015年3月,大理州制定出台《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在流域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措施,建立州、县市、乡镇、村(居)委会、村组长“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细化分解到全流域16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167个村委会和33个社区、29条重点入湖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