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改变原来单向、枯燥的宣传,融合于新媒体化的表达,变“主旋律”为“流行曲”,让受众乐于传播和分享,从而使传播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已经高度移动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比高达88.9%。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城市如何做好新媒体传播?本文结合成都市的实践谈谈城市新媒体运营之道。

 常态化“养兵” 建构议题引导舆论

社会化自媒体时期,城市新媒体传播应该强化常态经营理念,摒弃“事件驱动”模式,发生突发事件或问题时再想办法“灭火”,而需要通过常态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体舆论环境。这不仅有助于舆论危机的化解,而且可以使舆论危机降到最低,为地方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我们的新媒体通过常态化经营,聚集大量关心、热爱城市的积极粉丝群体,包括网络舆论领袖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在最短时间内,确保积极、正向的舆论信息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传播。成都市的微博“成都发布”和“微成都”,粉丝量众多,活跃度高,舆论影响力大,为成都的城市传播聚集了巨大影响力。

同时,在舆论引导方面,城市新媒体传播应该从传统的强化管理思维转变为弱化管理思维,主动、先行占领舆论高地,发挥舆论引领的“先导”作用:通过主题策划,积极、持续地设置令人信服的新闻议程,引导舆论走向,而不再像原来那样机械地设置议程、生硬地扭转议程。

成都市新媒体在内容上与时下舆论热点契合,经常自主策划与成都相关议题,传播成都价值,扩大成都影响。比如为了立体展现成都城市建设成就,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利用当时《超凡蜘蛛侠》的热播,征集网友以Cosplay(动漫)的形式展现如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的未来交通。在《蜘蛛侠带你看成都未来交通》图片特辑中,网友装扮成“蜘蛛侠”前往各大交通枢纽项目,生动展现未来交通建设与规划。图片被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贵阳网等网站,“四川发布”“四川交通”等官方微博转载。在“四改六治理”(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中心城区老旧院落改造、老旧市场改造及大气雾霾治理、河渠污染治理、交通秩序治理、市容市貌治理、违法建设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报道时,与新华网四川频道联合开展“大城市 细管理——四改六治理”系列视频专访,先把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摆出来,剖析改造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为政府治理决策提供舆论先导。这种契合热点、主动建构议题的方式,远比机械、生硬地宣传效果好。

 全面布局 统筹联动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成都市各大传统媒体积极寻求向新媒体的转型之道。除原有的新闻网站、微博和手机报外,传统媒体的融合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成都市的新媒体发展在不同形态上都有布局(见表)。

在总体上,成都市新媒体全面布局,互为补充,由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推动统筹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网络传播合力。

面对形态各异的新媒体,成都统筹管理具体措施是,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联动机制,同时协调各新媒体内部的联动,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和信息最优化传播;对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充分发挥各个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建立与中央、省级新媒体的合作机制,借助其广泛的传播平台吸引关注度,提高影响力;建立与区(市)县新媒体平台的指导协作机制,与基层媒体合作,扩大受众覆盖面,使传播真正“落地”。比如成都手机报,采用“标题+超链”方式,有效地置入了H5技术产品,同时还开通WAP版微网站,以“短信+H5链接”的形式向用户推送信息,使手机报新闻形态更直观、简洁,传播效果更好。成都移动客户端“看度”,充分整合成都广播电视台、电台资源,同时与国内多家媒体建立了内容推广合作关系。《成都商报》定位于平民化趣味的资讯客户端“谈资”,在“今日头条”“网易”“凤凰新闻”“一点资讯”“ZAKER”等国内各大移动阅读平台建立了自己的阅读频道,每日进行内容更新。“成都发布”等发起成立了成都新媒体联盟,把成都各级基层新媒体联合起来,形成一种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和共享机制。

线上舆论引导 线下行动指导

随着社会化自媒体的日益普及,众声喧哗的话语多声部时代到来。所有媒体面对的是话语权垄断的消解,传统传播效能的递减。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新媒体,尤其是政务新媒体应该更加重视主题传播的创新,最大可能地吸引受众参与,发挥社交化传播潜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改变原来单向、枯燥的宣传,融合于新媒体化的表达,变“主旋律”为“流行曲”,让受众乐于传播和分享,从而使传播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微成都”微博、微信在报道全国“两会”时策划推出“全国两会·成都新常识有奖答题”活动,“成都发布”微博策划“全国两会——成都微展览”专题配合“两会”,相关内容总阅读量483万次,转发量2.2万余次,微博转播评论1万余次,累计覆盖人群3000万人次。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在报道成都“两会”时不仅以专题、超链接的形式设置了“新闻报道”“‘两会’直播间”“全叔跑两会”“成都再出发 我来献一策”等多种版块,而且在主题表达上有很多创新,如在“两会”驻地设立了网络视频直播间,通过视频专访代表委员;以图表解读工作报告,该网《一图读懂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一张图看懂“成都账本”》《图解成都市计划报告》等图表,对网友关心的五大工作报告进行了新媒体化解读,简单易懂易分享。

成都新媒体在创新主题传播的同时,组织相关线下活动,从线上舆论引导,发展到线下的行动指导,避免舆论引导的“悬空”,促进传播效果的“落地”。为了响应中央“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微博 @成都发布 和成都图书馆联合策划,在2015年世界读书日发起了#晒书房 传成都书香#的主题活动,三天内总阅读量高达238万,教师、学生、公务员、白领等各行业2.2万网友参与讨论。在线下联动方面,活动稿件征集期间就集聚了流沙河、谭继和、肖平等成都文化名人展示自己的书房,为活动造势;在征集结束后,联合成都图书馆举办颁奖仪式,邀请部分网民现场参与,由这些文化名人为获奖者颁奖,并分享阅读经验与体验,真正在实际行动上促进市民爱阅读、会阅读。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城市新媒体要在传播理念上不断革新,跟进新媒体形态的快速迭代,全面布局,协调联动,发挥合力;创新主题传播,线上线下结合,真正提高城市新媒体的传播实效。

(曾义: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主任、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主任;蒋宁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