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温州市探索网络治理的路径创新,在包括制度、平台、技术手段、网络治理主体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网络与现实社会紧密纠缠,已网罗我们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基层政府如何有效地对互联网进行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温州市先试先行,探索网络治理的路径创新,在包括制度、平台、技术手段、网络治理主体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家互联网治理政策制定和各地互联网治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创新式“7431”网络管理模式

据温州市内部文件,温州市通过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渐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7431”网络管理新模式,即建立七项制度、建设四支队伍、构建三大平台、成立一个机构。

七项制度包括:出台《全市网络用户真实信息注册暂行办法》,主要通过手机号码认证方式实施网络后台实名制;本地网站计分考核管理制度,每个网站设定基础分100分,根据违规情况酌情扣分,根据扣分情况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实施处理措施;对关注量5万人以上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实行登记备案,明确要求其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信息;出台《市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从业人员技能认定,要求本地网站必须聘用具有一定技能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的博客、微博、微信必须报批登记,并签订承诺书和保密协议,从源头上减少负面信息;网上网下协同联动制度,政府统筹协调网上回应与网下处置的关系,建立完善网络舆情抄告单制度,及时将网民在网上反映的问题抄告有关部门,防止出现网下回应不及时而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网络违规违法行文通报制度,由新闻媒体通报被处理的本地网站负责人、论坛版主、微信公众账号主编或微博博主。

四支队伍是指以技术监控为主要职能的网管队伍、以网评网宣为主要职能的网评队伍、以网络执法为主要职能的网警队伍和以技术保障为主要职能的网技队伍。

三大平台是指官方主流传播平台、网络舆情导控平台、全媒体专业辟谣平台。

一个机构指温州市成立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市网信办,作为市委、市政府管理协调监督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常设机构,从而解决了互联网多头管理的状况。

 转变政府观念 理顺部门职责

温州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网络治理,既参考了原有的强度管理模式,又积极发起其他多方力量参与互联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温州经验有两个亮点: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强化网络自净能力,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015年12月3日晚,在浙江省温州市广电集团电视问政直播现场,市民代表送给鹿城区副区长黄定恩一只蜗牛玩偶,希望该区330国道仰义至双屿段“蜗牛工程”能够加快进度。供图/中国新闻图片网

传统的互联网治理往往表现为运动式执法,政府被迫应对网络的舆情事件,疲于奔命,且效果不佳。尤其是部分基层政府不能转变观念,不能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监督功能。一方面,互联网的舆情容易形成短期爆发,一些不重要的事件被过分关注,对政府形象带来冲击。但另一方面,互联网能够加强现代社会的管理和沟通,密切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基层政府在网络治理中必须转变政府观念,不能把强制和约束作为主要方式,而必须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认识到管理也是一种服务的辩证法。

针对网络舆情多发频发的现状,温州市构建了民意交流平台——温州议事厅,自2012年7月以来建立健全党政部门一把手对话网民长效机制,市、县两级共组织50场对话网民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议政“温州样本”。具体来说就是邀请市领导、市直部门一把手、县(市、区)功能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就民生热点难点,与网民和市民进行一问一答式访谈,并对访谈及整个过程中收集的问题,落实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温州议事厅在近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一定效果,已经成为反映温州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同时,温州市注意到一些网络议题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并非单一部门可以解决。很多舆情爆发的背后实际是政府各部门协同能力不佳,导致对舆情的应对不及时,使得舆情危机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因此,政府需理顺各部门的指责,各司其职,共同合作。

 强化网络自净 发挥社会自律

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传统治理模式使得市民的自治能力比较弱。因此,如何通过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整合多方力量以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将是政府革新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日益多元的受众通过不同的低成本传播渠道表达自身的权益和诉求,如何有效整合并发挥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大众传媒、自媒体以及辖区市民等多元主体力量,理顺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地方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面对上述挑战,温州市在网络治理方面进行的创新型探索,显示了党、政、社、群以及行业性组织之间共治、共享、共赢的可能性。在网络治理上突破了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一元管理体制,创造性地通过约谈、教育、举办活动、扶持等方式凝聚多元主体协调参与网络治理。

除传统媒体外,网络行业协会、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从业人员、普通网民等多元主体相继成为政府的耳目喉舌,曾经的被管理者角色发生转变,自我管理意识和网络治理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提升。

例如,温州辟谣举报平台吸收了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报业和广电两大媒体集团、主要商业网站以及3家服务运营商等200多个单位组成地区辟谣联盟。该辟谣举报平台由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经信委和市公安局牵头指导,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承办,温州网负责承建和运营维护。所有入驻单位根据统一设置的#温州辟谣#微博标签进行辟谣发布,所有辟谣信息将被新浪微博在全国各省设立的辟谣平台自动收录,实现辟谣信息的快速传播,对快速消除涉温谣言的负面影响有重要作用。

网民可以通过温州辟谣举报网“我要举报”栏目进行实名举报,或通过“温州辟谣”微信公众号进行举报,为媒体提供辟谣采访线索;相关单位入驻温州辟谣举报网,以向网站供稿方式进行集纳报道;行业性协会市网络文化协会落实专人负责温州辟谣举报平台日常的运作和维护,制定《温州辟谣平台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对有关单位网络谣言处置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和通报,并编辑温州辟谣举报平台信息简报。

同时,从网络治理的路径探索来看,温州还创新性地发挥了行业协会的自律和自主。2014年3月,成立市民网络观察团,开展主题性督查行动;2014年12月,温州成立微传播联盟,由政务、媒体、企业、网络作家以及在网络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话语权的草根群体和个人自愿加入,以促进行业自律,推动网络生态共治,增强两个舆论场的共识。(林功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博士;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